從約翰‧凱吉到赫胥卡
非常注重空間與地點的德國鋼琴家赫胥卡(Hauschka),是當年英國獨立廠牌 Fat-Cat 旗下「130701」這支新古典品牌最重要的合作對象。2007 年專輯《擴展空間》(Room to Expand)是赫胥卡繼早年作品《預置鋼琴》(The Prepared Piano)後,又一回新的實驗創作;旨在探討與擴展鋼琴作為單一器樂以外的可塑性,並結合建築、空間與時間這些物理層次的考量。無論是《預置鋼琴》還是《擴展空間》,赫胥卡的音樂對一般入門的聽者而言,都帶有一種距離,就好比先鋒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聲音美學。
廣義來說,赫胥卡、約翰‧凱吉,包括後來的尼爾斯‧弗拉姆(Nils Frahm),都不完全是熱衷在黑白琴鍵上翻雲弄雨的作曲家;「加料」、「預置」、「擴展」與「跨媒介」的結合,經常變成了喧賓奪主的演出方式。我猶記得在《擴展空間》那張作品裡,許多聲響的配置玄妙地挑撥在樂音之上。我們在流暢的琴音下,還意外地遇見了諸多釋放約束、跳躍、敲擊,與物理性的聲響堆疊。久而久之,這樣的「加料」遂成為了赫胥卡的金字招牌。
2011 年赫胥卡與冰島女大提琴家希爾杜‧古納多提瑞(Hildur Guðnadóttir)合作的迷你專輯《泛音》(Pan Tone),可以更清晰地窺見赫胥卡對於聲音相位、音調及空間布置的想法。當瞭解了傳統與現代性的差異,包括數位錄音、製作之後,赫胥卡從古典、爵士及流行音樂的範疇抽離,重回以大自然、童年記憶等主題為素材的創作領域;一如他曾作為醫學院的高材生,毅然地跨足音樂創作的領域。在他 2010 年的專輯《異國景致》(Foreign Landscapes)裡,又從「預置鋼琴」跨足至巴洛克、現代樂的演出範疇;在創作的當下,故事自動書寫,而他僅是照著這樣的規律往前探索。
文明廢墟到漫漫回家路
當 2014 年專輯《文明廢墟》(Abandoned City)發行時,赫胥卡獲邀來台參加「鋼琴音樂節」的演出;專輯內化的創作形式,和「鋼琴音樂節」演出現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赫胥卡利用鋼琴建造了如電子音樂裡的 beats,與身處的環境即興的對話。歌曲〈Elizabeth Bay〉的影片中,赫胥卡為聽眾展演了一場鋼琴「內部」的裝置大秀;加料的鈴鼓、音叉、紙片甚至乒乓球,徹底地改變了鋼琴的聲音景觀。
極端的聆聽體驗,一般是赫胥卡給予聽者的初步印象。本就擅長以聲音描繪外在空間的發展,到了 2012 年與美國葛萊美獎女提琴家希拉蕊‧哈恩(Hilary Hahn)合作的專輯《Silfra》奠定了赫胥卡日後跨足電視電影配樂的契機。2016 年一舉獲得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等重要獎項全數提名入圍的電影《漫漫回家路》(Lion)配樂,是赫胥卡與達斯汀‧歐哈羅南(Dustin O’Halloran)的合作;後者 2016 年也曾獲「鋼琴音樂節」邀請,以其雙人組合勝利女神的憂鬱(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之姿來台演出。《漫漫回家路》的斐然成績,令赫胥卡獲得了電影《孟買酒店》(Hotel Mumbai)與《我願意》(Adrift)的配樂邀約。
屬於樹林與記憶
遲至今年二月才推出的全新個人專輯《異樣森林》(A Different Forest),挾帶金獎提名配樂的光環而來,赫胥卡卻給聽者帶來另一番全新的音樂景象。當他以現今主流的自然主題與哲學議題作為創作素材,我們聽見的是秀麗與委婉的琴音吸吮著大地;從〈徒步旅行〉(Hike)的個人哲思,一步步走向〈城市森林〉(Urban Forest)的邊境。在英國知名的風景、自然與旅遊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解說下,《異樣森林》猶如一部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詳實地記敘了赫胥卡回歸自然與質樸的懷抱。〈鬼魂〉(Ghosts)的蹣跚與漂泊,〈滑冰穿越樹林〉(Skating through the woods)的有機聲響,純熟且嚴峻地呈現了赫胥卡對「地景」的雕塑。
《異樣森林》與烏克蘭「循環鋼琴」演奏家梅爾尼克(Lubomyr Melnyk)去年的專輯《倒下的樹》(Fallen Trees),都是在追悼消逝的地景與自然光譜,從而自內心衍生而來的感知,再透過作曲者「創造萬物」的本能,而逐曲寫下的生命樂章。
值得一提的是,繼麥克斯‧李奇爾(Max Richter)、約翰‧約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之後,赫胥卡成了又一位從「130701」嶄露頭角,如今一腳踏進「古典」大門的後古典演奏者、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