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蔽駕駛雙眼的 ETC

國道一號五股往南的路上,你會看到一個超大型的路障在中間——那是高速公路從人工收費全面改成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TC)之後,留下的泰山收費站遺跡。在人工收費的年代,車子只要經過收費站,就要繳交過路費,作為養護高速公路的費用;當時只要一逢連假,收費站前總會塞著滿滿的車流,而收費員一次拿一車回數票的作業效率,有時無法應付大量車潮,在 ETC 全面啟用之後,對趕時間的駕駛來說確實方便許多。

但是這樣的方便,竟然提供政府調漲過路費率的機會。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艾咪‧芬克斯坦(Amy Finkelstein)於 2009 年在《經濟學季刊》發表的研究,就發現電子收費系統讓人們失去對過路費的敏感度,因而使得過路費率被悄悄調高了。

美國因為地方自治的原則較為鮮明,各州開闢的道路可以自行決定費率。傳統的人工收費站大多設置在橋樑、隧道等要衝。駕駛開過去之後,就必須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張張鈔票數給收費員。而在台灣還沒有 ETC 的年代,每次經過收費站就要遞出一張回數票,駕駛心裡會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過路費;甚至有人會為了省過路費,而特意在收費站的前一個交流道先行離開高速公路。

美國從 1980 年代中期,便開始慢慢引進 ETC。有了 ETC 以後,只要你的車通過預設的地點,就會被自動扣款。而使用台灣 ETC 的用路人在綁定信用卡的狀況下,每當餘額不足會自動儲值 400 元,除非下載 App 定期查看里程數,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在高速公路上。

人們是不是真的被 ETC 蒙蔽了雙眼呢?經過對麻州收費公路與紐約州通往紐澤西州間隧道用路人的問卷調查,芬克斯坦發現在引進了 ETC 之後,人們對於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過路費變得較不敏感。問卷詢問了民眾每天通勤的起迄點,以及他們自認繳交的過路費,其中有八成以上的的駕駛答錯了自己需要繳交的過路費,而使用現金的駕駛只有三到四成會弄錯。

假如人們真的對過路費變得不敏感,那麼身為「精打細算」的政府,這時應該要怎麼做呢?首先,政府當然希望能收到的過路費愈多愈好,因此會想要提高過路費率;但要是過路費調漲太多,選民又可能會因此而不滿。所以,政府會想要把費率剛好調到夠高,又不至於產生負面政治影響的程度。

芬克斯坦最主要的論證就立基於上述直觀的經濟學。她發現在有 ETC 的情形下,過路費價格的改變不易影響用路人的使用情形。就算過路費調高了,人們可能還是不會察覺到,因此也不會減少使用高速公路來省錢。

另一方面,通常執政者可能會擔心過路費調漲之後民怨四起,下次選舉就只能捲鋪蓋走人,因此比較不會在選舉年調漲過路費,但芬克斯坦發現,在引進 ETC 之後,政府反而不怕在選舉年漲過路費——反正沒人會發現,我們愛怎麼漲就怎麼漲。

針對各種漲價假設,芬克斯坦也做出應證:首先,設置 ETC 系統可能會提高成本,並藉此調漲過路費,但新設系統的成本應該要在幾年內攤平,也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完成設置後的幾年,過路費仍繼續調漲。

另一點則是:因為 ETC 對駕駛來說相對方便,所以他們願意付出更高的過路費。然而,如果這個假說是真的,那我們應該會發現在 ETC 計費門架較多的路段,駕駛可以減少停車的次數,政府才能藉機把費率調高;但實際資料卻完全相反,相對於計費門架較少的路段,計費門架多的公路過路費上漲的幅度比較小。

在行為經濟學中,的確有研究發現,消費者若是沒有敏銳地察覺價格真實的變化(例如沒有發現超商飲料任選第二件八折的優惠只適用價格低的商品),消費者的實際選擇可能就會受其影響,而沒有做出最佳決策。這次介紹的研究,則是更進一步把行為經濟學的結論應用到公共政策上。正是因為人們眼睛花花,才給了政府可以偷偷調整費率的空間。報稅季節即將到來,下次就要仔細看到底自己付了多少稅出去,不要讓政府有可趁之機!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