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可以改變空間 —— 現代建築教父柯比意

除了美觀之外,建築師在設計時必須考量人類生活的下一個 20 年,世界各地建築傑作的創造者與城市規劃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是終極的現代主義夢想家,重新定義了一座建築物在 20 世紀的印象、形式與功能。

法國薩伏瓦別墅,1931 年。 (Getty Images)

他的建築思想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五〇年代前是理性主義、功能主義的主要領袖,在《邁向新建築》一書中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論說,鼓吹以工業方法大規模地建造具實用性的功能性房屋,這時期作品以 1929 年的薩芙伊別墅和 1945 年的馬賽公寓為代表;五〇年代後他轉向表現主義與後現代,宏香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和它獨特的形式震驚世人,完全背離早期古典的語彙,同時引領一種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不經修飾的「粗野主義」建築風潮。

不僅如此,最初並不打算成為建築師的柯比意,是藝術引領他走入建築領域,之後更在畫家與雕塑家身分切換自如,透過不同藝術形式運用顏色的經驗,深深影響了他在建築設計中對色彩元素的使用,為了讓建築物形象生動、具有質感,柯比意完美地控制了色彩的協調與融合……

1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於 2016 年宣布柯比意的 17 項建築設計列入世界遺產,入選的建築分布在全球七個國家,橫跨歐洲、日本、印度、南美,不論是法國馬賽公寓,還是印度昌迪加爾國會建築群,以及日本東京的國立西洋美術館,都反映了在 20 世紀的現代建築運動中,社會的需求如何被革新建築技術所滿足。

法國廊香教堂,1954 年。(Getty Images)
法國馬賽公寓,1952 年。(Getty Images)

5

柯比意認為建築就是革命,在 1926 提出「新建築五點」原則,應用這五點的是位於巴黎近郊普瓦西鎮的薩芙伊別墅設計:

底層挑空:獨立支柱使主要層挑空離開地面,把綠色空間置於建物之下,與大自然重構關係。

自由平面:鋼筋混凝土取代承重牆,將支撐的機能集中在骨架結構,各層牆壁位置視空間的需求來決定。

自由立面:因自由平面而得以自由使用任何材料建造各種形狀的外牆。

水平窗帶:大面開窗,提供室內最大的照明與觀景。

屋頂花園:利用平屋頂的特性,創造了空中花園,適用於人口密度高、公園數量少的城市。

印度香地葛政治中心建築群,1951 年。(Getty Images)

1

二戰後,英屬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土地被一分為二,原首府拉合爾被納入巴基斯坦版圖內,印度需找地建都。柯比意 1951 年受邀到印度昌迪加爾設計一整座城市,這是印度第一個城市規劃,基於四個特定功能:生活、工作、身心健康與循環系統。科比意將城市規劃視為一個人體架構,行政中心是頭部,城市中心的商業區是心臟,交通道路是循環系統,公園與休閒空間就是肺……以這樣的架構串起整個棋盤狀城市共 47 個街區。其中,由柯比意主理的政府總部建築群:國會大樓、高等法院及袐書處猶如大腦,它是邦政府的所在地,科比意運用當年流行的粗野主義,設計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試圖象徵印度新生與走向民主的意志。

63

在《建築色彩學》論文中,柯比意提出三個原則:色彩可以改變空間、色彩可以將物體產生變化、色彩象徵現象並觸發反應,影響我們的行為。這些現在聽似平常,但在當時獨樹一格。柯比意這篇論文後來衍生出兩本分別於 1931 年和 1959 年發布的色彩集,挑選色彩的標準包含色彩心理效應、深淺、輕重、視覺效果以及和諧性,從自然界萬物獲取的 63 種顏色可分為九組,各有其的意義,全面為建築提供色彩概念。

法國拉羅什住宅和讓訥雷住宅裡的畫廊,1925 年。(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