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動物情

以一群笨賊為主角的電影蠻多的,且多為喜鬧劇,《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s)卻完全出人意表,導演另有野心,主題實則嚴肅,不僅超越類型片框架,更打破了劇情片與紀錄片的界線


本片為紀錄片導演巴特‧林頓(Bart Layton)所拍的第一部劇情片,改編自 2004 年美國肯塔基州的一樁刑事案件,導演甚至把四名犯案的大學生以及一位主要的受害人(圖書館管理員,年紀幾乎可以當犯案學生們的阿嬤)都找齊了,值得玩味之處也在這裡:既然都找齊了,當事人也都願意入鏡,何以還是要另外找職業演員演出這些當事人的角色來拍成劇情片呢?

媒體報導說導演將本片打造成把「劇情片」和「紀錄片」無縫融合的全新型態「青少年犯罪電影」。很顯然導演要表達的已經超越傳統紀錄片所能表達的限度了,真實的影像既然無從捕捉,就只能藉由劇情片的方式來重建真實;但如果純粹劇情片就能夠表達某些「超越影像真實」的概念,何以還要借助紀錄片的形式來強調其真實的成份?

片頭一開始的字幕就很有趣了,先是出現一句大寫的「THIS IS NOT BASED ON A TRUE STORY.」(這不是基於真實故事),然後中間「NOT BASED ON」(不基於)三個字消失,變成「THIS IS A TRUE STORY.」(這是真實故事),意即導演明白告訴觀眾:這不是一個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這就是一個真實故事!

這四名肯塔基大學的學生無意間得知學校圖書館中的幾本藏書價值不菲,竟然異想天開結夥打劫。打劫的目標中最主要的一本是 19 世紀初的美國畫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的成名巨著《美洲鳥類》畫冊,原書尺寸便十分驚人:長 1 公尺、寬 0.66 公尺,奧杜邦工筆彩繪了四百多種當時北美洲的鳥類,之所以採用這麼大的頁面尺幅,就是因為他想呈現這些鳥類的真實大小。時至今日,奧杜邦這本大書的初版價值已可達到千萬美元以上,堪稱全世界最昂貴的印刷珍本書,也被譽為「美國國寶」。

打劫這本巨著的四名學生之中,主要的一位史賓賽(Spencer)也是有繪畫天份的,但在年少輕狂又百無聊賴的情況下,居然幹出如此愚蠢、天真而又荒唐的事情,不過這樣說只會呈現出上了年紀的世故旁觀者的保守觀點,相信導演也曾擔心如果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很可能會促成許多觀眾抱持此一觀點,或許因此他才決定找來職業演員拍成劇情片,希望帶給觀眾對這四名學生的行為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片中有兩處關鍵是無法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的,其一是由貝瑞‧柯漢(Barry Keoghan)飾演的史賓賽在打劫行動之前,原已因巨大的心理及社會道德壓力喊停,卻在半夜回家的路上撞見一隻美洲紅鸛,那一刻他似乎發現了他的本心,而與奧杜邦產生了更深刻的連結,於是他選擇照原計畫進行,結果行動失敗四人全數被捕,他在服刑期滿出獄之後便開始繪畫,走上奧杜邦之路。

其二是當四名演員駕車前往學校圖書館之時,經過史賓賽本尊的住家,史賓賽本尊與車上飾演他的貝瑞‧柯漢在交會時那一瞬間打了個照面,形成某種有趣的後設解讀,讓已服完刑出獄後的史賓賽看著那四個即將失敗被擒的笨賊,看著自己當年幹下的蠢事再次被搬演上大銀幕,他內心會產生怎樣的糾結呢?

這兩個細節從某個角度看都有其超現實的一面,當然都出自導演的巧思,而為一般紀錄片所無法處理的幽微時刻;那已不只是將初生之犢不受拘束的學生隱喻為自然野生的動物兇猛,更是藉由呈現出他們的迷失與自我的任性拋擲,強調他們對外部環境的不滿,其實亦隱含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迷惘與渴求,不是單純的犯罪事件而已。導演要面對的風險是為其開脫的指責,不過劇情片也好,紀錄片也罷,不就是要呈現一般人眼中所無法得見之事物嗎?


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藉由紀錄片訪談的穿插,顛覆劇情/紀錄片框架,講述美國低成就青年的破碎夢想。
伊凡‧彼得斯(Evan Peters)飾演的男大生華倫,在父母鬧離婚之際,與好友計畫竊取圖書館珍貴書籍。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