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唸書時,學校老師總是鼓勵我們用力推銷自己,對全紐約在拍電影的學生主動出擊,不管有沒有收入,只要能增加創作機會、建立人脈,讓自己與作品走得更遠,接下去就對了。當時做了幾部當地的短片配樂,多半是來自電影或視覺學校的研究生畢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趙婷的《Daughters》。
這部片在講的是中國一胎化政策與指腹為婚等傳統習俗在當代河北鄉野所造成的社會困境與人間無奈,當時還是菜鳥創作者的我,對社會議題不夠敏感,在台灣接觸的配樂又多是親情、校園、喜劇等類型,因此對於《Daughters》的興趣特別濃厚。編導趙婷當時是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NYU Tisch film school)的學生,她因為想要用二胡當配樂,所以來史坦哈德教育學院(Steinhardt School of Culture,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找華人配樂夥伴,系主任向她推薦了我。
記得曾聽她提過自己來自中國頗有背景的家庭,以及她拍完片後,由於題材敏感導致底片差點帶不回美國的故事,但在我的紐約回憶裡,她整個人由裡而外就是一個吉普賽詩人、嬉皮還有印地安人的綜合體,對我來說,她身上最找不到連結的大概就是資本主義與(所謂)中華文化吧。
《Daughters》的配樂全以二胡獨奏編寫,當時電腦裡沒什麼好音源的我,demo 的二胡可全都是自己哼的,我嘗試先用人聲盡可能模擬二胡的表情與語法給趙婷確認,最後再邀請旅美中提琴與二胡演奏家林維洋(人稱紐約台灣里長伯)來我住處宅錄。我一邊當錄音師、趙婷一邊在旁給回饋與筆記,林維洋再慢慢修正表情、力道、弓法,最後三人就這樣在我家把配樂給弄完了。該片後來有幸得到幾個獨立影展獎項,包括配樂,但我離開紐約後,就再也沒跟趙婷聯絡了。
多年過去,直到 2017 年看到了《重生騎士》在坎城的新聞,驚覺我認識這個名字啊!想起以前聽人家說在紐約唸書,身邊的人很可能就是未來的李安。
在觀看《游牧人生》時,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腦中同時一直在調閱紐約印象中的她,還是她那吉普賽詩人的本質始終未曾改變,她捕捉的美國中西部沙漠風情以及細膩幽微的人物情感,一直讓我想起當年《Daughters》中的河北荒原與小鎮上的小女孩,片中樸實的鋼琴音符正如同我們當年宅錄的二胡一般,簡單卻深刻地挑動著畫面,同樣是壯麗的自然風光與糾結的社會邊緣。我想一個創作者的本質、美學以及關切的議題為何,作品真的就會自己說話。
不管故事題材在講的世界離觀眾有多遙遠,偉大的電影從人類普世價值延伸出的情感與美,總會是我們的共通語言,而持續忠於自我靈魂的創作者,不管在任何時代與時節,作品終將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