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風格派以純粹的藝術形式來探究自然的現實,意圖要改造世界的秩序,其實也來自大戰後創傷的反思
1900 為西方近代藝術史上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如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所提倡的秩序化、理性化的藝術主張,立體派(Cubisme)強調人類創作的真實,將物件經過分析重組成新視覺,透過人類的知覺產生。當時荷蘭因未受到一戰的威脅,有些青年紛紛放棄繪畫、解放藝術,更有一批藝術家回應時代的巨變,逐漸以幾何抽象藝術征服世界——創立熱衷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構圖效果的風格派(De Stijl)。
風格派又稱新造型主義,主張抽象和簡化,外形上縮減至幾何形狀,只有平行線、直線為主,顏色只用紅、黃、藍三原色與黑白兩色。高度理性化的表現與邏輯化,也導致成員都熱衷透過數學的計算來達到設計的視覺平衡。風格派的創始成員除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 1872–1944)、吉瑞特.托馬斯.李特維德(Gerrit Thomoas Rietveld 1888–1965) 、特奧.凡.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巴特.凡德 萊克( Bart Van Der Leck 1876-1958)之外,還有負責風格雜誌封面設計師胡札(Vilmos Huszar,1884–1960)、建築師歐德(Jacobus J. Oud,1890–1963)、建築師維路斯(Jan Wils,1891–1972) 、 建築師霍夫(Robert van’t Hoff ,1887–1979)及詩人科克(Antony Kok 1882–1969) ,後也有非荷蘭人及其他流派成員加入。
風格派成員拒絕使用任何具體的元素,單純的色彩和純粹幾何造型是他們繪畫的語言,他們堅信純粹的抽象才能表現純粹的精神。這個運動持續約15年,去除一切情緒和個人的痕跡並嚴格遵守構成主義的原則,這種簡約造型及拒絕裝飾的做法其實是根植於荷蘭喀爾文教派的清教主義(Puritanism ) : 風格派充滿新教那種破除聖像的取向。
De Stijl 這名稱為杜斯伯格所提議,荷語 De Stijl 有雙重含義,De 指特定風格,Stijl 指柱子、支撐或常常形容支撐的結構。風格派追求幾何形式的抽象結構,以線與面不同組合,創造出一個理想主義的藝術形式。1915 年蒙德里安撰寫〈繪畫藝術中的新造型〉(The New Plastic in Painting)提及,藉由繪畫的基本元素:直線和直角、三原色及三個非色系,這些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互相結合,象徵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這段話一度成為風格派的藝術宣言,也使風格派和新造型主義(Neo Plasticism)為一體兩面。
戰爭下的理想主義
風格派的靈魂人物蒙德里安成長於富裕家庭,很早就接觸美術,步入藝術生涯後至荷蘭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經過正統學院派的訓練,風景畫為蒙德里安繪畫主題,後他漸漸脫離海牙畫派(Hague School)的表現形式。1909 年蒙德里安經歷宗教革命,他加入荷蘭通神論者協會,接觸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及多神論思想,讓他發現自己、思考人類存在價值,之後改變創作方向,開啟新造型主義的思維。 蒙德里安認為,今日文明的人類己逐漸遠離了自然事物,現實生活中改變的徵兆使我們的生活愈來愈抽象,例如機械取代了許多自然的力量。
1911 年蒙德里安見識到開創「立體主義」的畢卡索 (Pablo Ruiz Picasso)和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的作品,受到感召前往巴黎,在不斷解讀眼睛所見的影像並加入音樂性的節奏感,並從立體派吸取精華,後以抽象方向呈現,找到自己的風格,脫離立體派。1914 年因一戰及父親病危回到荷蘭, 1918 年簽署反戰、反個人主義及宣傳和平團結,藉由《風格派》(De Stijl)雜誌發表一系列新造型主義宣言,利用抽象的造型與中性原色來傳達秩序與和平的理念。
1919 至 1938 年蒙德里安旅居巴黎,並尋找個人的表現形式。他相信「眼見的自然形式會蒙蔽真實的本質」,開始使用最基本的元素創作(直線、直角及三原色)組成抽象畫面,此時期代表作由線和色彩的構成,創造出充満輕快和諧的節奏感。二戰期間,蒙德里安移居倫敦避難,後英國也加入戰局,最後 1940 年移居紐約,處於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蒙德里安未感受戰事的紛擾,在紐約創作作品更為明亮、更為抽象,他融合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加以延伸,色彩和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面的音樂性在此達到最高境界。蒙德里安經典作品於 2015 年以 5,000 萬美元成交,創造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剝去本質外形後得到風格
為了要壯大風格派的力量,杜斯柏格創辦《風格派》雜誌。在 1917 年發行第一期,封面上如此敘述:「希望透過繪畫、雕塑及建築探索一種新的美學形式,而所用設計、字體、廣告、包裝及時尚決定世界呈現的面貌」。杜斯柏格在雜誌中解釋風格為何——剝去本質的外形,那麼就能得到風格。他用多位不同的筆名發表文章,並用法語、英語、德語及荷語四種語言出版,以顯示雜誌作者群龐大及國際性,以利炒作風派雜誌的影響力。雜誌從出刊起都未賣超過 300 本,因預算限制僅以便宜紙張、黑色單色印刷,如有圖案時會使用較好的紙張印刷並夾入刊物中。
生於烏特勒支的杜斯伯格,1912 年以前他以藝術評論及書寫文章支撐繪畫工作,作品形式均為阿姆斯特丹印象派(Amsterdams Impressionisme)。1913 年他讀到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回顧一書所提到繪畫的精神層面,可以用抽象來達成目的。 再加上從巴黎回到荷蘭躲避戰爭的蒙德里安的影響,杜斯伯格畫風轉移成全然的抽象風格,促使他和蒙德里安一起創立風格派及《風格派》雜誌。
當時杜斯柏格為推廣風格派的藝術理念,離開荷蘭到中歐巡迴演講,1922 年旅居德國威瑪(Weimar),在包浩斯(Staatliches Bauhaus) 附近進行教育工作,包浩斯校長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並不認為杜斯伯格有資格成為包浩斯的講師, 所以杜斯柏格在包浩斯學院旁開設繪畫、雕塑及建築的課程,吸引並影響一些學生,因此新造型主義大量滲透到包浩斯。
1924 年杜斯伯格與蒙德里安在新造型主義產生分歧和衝突,因蒙德里安堅守垂直水平模式,但杜斯伯格把斜線引入繪畫創作中,導致蒙德里安 1925 年離開風格派。隔年杜斯伯格提出基本元素主義(Elementarism)——描繪矩型,相互組合㡬何排列自然物體的抽象結構,並以對角像為基礎來構成速率變化與凝聚畫面結構。
1928 年《風格派》停刊後,杜斯柏格在法國斯特拉斯堡遇到阿爾普夫婦(Sophie Taeuber Arp,Jean Arp) 三人聯手完成藝術中心和奧比特咖啡館室內設計,室內空間均使用矩型、對角線讓室內空間營造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是杜斯柏格在荷蘭境外最具代表性作品。1931 年杜斯伯格過世,他的妻子集結他未發表的文章,在 1932 年出版最後一期雜誌,風格派也就因此結束。
自平面延伸至立體空間
1923 年開始量產的紅藍椅(Red and Blue chair)13 根木條互相交錯,組成椅子的空間結構,各結構間用螺絲鎖住,非用傳統榫接方式,這種製程形式避免手工製作,為畫家蒙德里安作品的立體化翻譯,作者李特維德是將風格派藝術從平面延伸到立體空間關鍵性人物。紅藍椅不止是一張椅子,是一件雕塑,就功能性而言坐在椅子上是不舒服,但是通過展示,證明產品的形式取決結構。這種標準化的構件為日後大量生產提供可能性,與眾不同的現代形式終於擺脫傳統風格家具格局。
李特維德生於木工的家庭,12 歳就離開學校到父親的木工坊學習,並奠定他成為傢俱設計師的基礎,1904 年他白天時段到金工坊工作,晚上時段至烏特列支博物館(Utrecht Museum of Arts and Crafts)學習藝術及工藝的課程。1906 年在建築師事務所學習,得到建築設計的概念。1908 年李特維德設計並手工打造第一個椅子的作品,而後設計製作 Unpainted Slat Armchair 為紅藍椅的原型。李特維德終其一生設計超過 400 個家具作品,多數家具的版權由孫子 Egbert Rietveld 所創立的品牌 Rietveld Originals 繼續生產經營。
建於 1924 年的施洛德住宅是李特維德第一間完整設計的房子,也是風格派藝術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純粹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模豎錯置,若即若離的構圖,與蒙德里安繪畫十分相似的意趣,住宅的牆面並非以混凝構成,而是磚造並塗抹灰泥後再上漆,才會有平滑效果。杜斯伯格在《風格派》雜誌評論此作品,他說,「觀者不是站在繪畫作品前,而是置身在繪畫作品當中,因此産生參與感,將藝術和現代生活相融合。」此建築物己於 2000 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成為現代建築的開端。李特維德最後一個建築案為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但建築物開始建造的次年1964年李特維德過世,最後建築物於 1973 年完工後開館。
李特維德和蒙德里安從未見面,都以書信往來,但李特維德的作品精確詮釋蒙德里安繪畫作品的精神。 雖然風格派只有短短 15 年的歷程,但開啟現代主義的開端,並影響後代設計師及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