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亞‧蕾莎的定罪案,對任何在乎民主的人都至關重要

菲律賓及世界各地,媒體迫使掌權者為其政策所導致的後果負起責任。而當媒體受到攻擊,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來,《Rappler》總編輯瑪莉亞‧蕾莎(Maria Ressa)與她的前同事、調查員暨作家雷伊‧桑托斯二世(Reynaldo Santos Jr)遭定罪一事,必將對菲國民主造成嚴重影響。

6 月 15 日星期一早上,馬尼拉一所法院裁定兩人 2012 年在其新聞網站發布的一篇新聞觸犯了「網路誹謗罪」,蕾莎是這家媒體的創辦人暨現任負責人。法官雖讓兩人保釋候上訴,但若他們打輸了這場官司,可能面臨最高七年的有期徒刑。

2020 年 6 月 15 日,《Rappler》創辦人瑪莉亞‧蕾莎抵達馬尼拉法院。她因報導菲律賓富商 Wilfredo Keng 涉嫌人口販賣與毒品走私,並與菲律賓最高法院法官勾結,而遭 Wilfredo Keng 起訴。(Getty Images)

為了做出判決,法官不得不接受檢察官那令人咋舌的薄弱論據。首先,該網站所觸犯的網路誹謗法,是在這篇報導發布四個月後才生效的(此法正式名稱為《2012 網路犯罪防制法》(Cybercrime Prevention Act of 2012)簽署於 2012 年 9 月,而使兩人遭定罪的報導〈首席大法官借用「爭議」商人的休旅車〉則發表於同年 5 月)。但法官認同,《Rappler》在 2014 年更正一個拼寫錯誤時,「重新發布」了這則報導,使此文得以受這一法條約束。法官更接受了檢方的「連續發表」理論,以迴避菲律賓誹謗官司訴訟時效只有一年的事實。

英國和愛爾蘭全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批評,這是「受操縱的無恥指控」以及「惡霸政府的迫害行為」。

蕾莎其中一名律師、英國媒體自由特使艾瑪亞.克隆尼(Amal Clooney)表示,這是「近十年來最厚顏無恥且結果導向」的案件之一。蕾莎則稱之為「法律戰」。

作為一名曾在一場裝模作樣的審判後,站在被告席上聆聽有罪判決的記者(註),我發自內心地體會到蕾莎和桑托斯此刻的遭遇。當我得知這則新聞時,有股熟悉得令人不安的感受在我胃底翻騰,會意著(感受著)他們將經歷的壓力。不過更大的問題是,這場判決將對於菲律賓及周圍地區造成更為廣大的影響。

菲律賓對記者而言是世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根據非營利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Journalists)的計算,在過去三十年中,該國就有 145 名記者喪命。

2018年1月19日,菲律賓政府下令關閉《Rappler》後,蕾莎在呼籲新聞自由的抗議中受訪。(Getty Images)

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經常稱呼記者為「間諜」和「雜種」,並曾暗示大部分殉職的記者是咎由自取,説「如果沒有做錯事,你不會被殺。」

杜特蒂也將槍口對準菲律賓最大媒體集團 ABS-CBN,強迫其停業;而在菲國最大報《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針對杜特蒂的掃毒戰爭發表了報導與社論文章後,其經營者也被迫將公司賣給杜特蒂的親信。

當然,沒有政府喜歡媒體。當媒體像《Rappler》一樣盡忠職守時,它迫使掌權者去為其政策所導致的後果負責。而當一名威權領導人設法破壞了國會監督、獨立司法等民主約制機制時,最後剩下的就只有配備筆墨、相機與麥克風上陣的棘手新聞戰隊了。

而若此案對菲律賓的民主至關重要,那麼對整個地區而言亦同等重要。非營利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最新報告指出,「由於威權統治者顯露出對民主價值觀的藐視,亞洲整體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下滑……」。

這次判決,加上對新聞自由的持續攻擊,加速了此一趨勢。我們從過去的慘痛經驗得知,當威權主義者擴大了他們的支配範圍,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不穩定。

過去,美國是捍衛新聞自由、法律和人權等自由民主價值的先鋒。不過總統川普非但沒有批評,反而無恥地拉攏杜特蒂這類政治強人,現在更不太可能會就此事發聲。

於是,責任便落到了英國、澳洲和其他民主國家的手上。

2019 年 2 月 14 日,蕾莎因「網路誹謗罪」被捕(後獲釋),馬尼拉大學生群起抗議,一名學生手舉標語聲援蕾莎。(Ted Aljibe / AFP via Getty Images)

2017年澳洲發布的外交白皮書提到,提升所屬地區的透明度、問責制和法治是政府的關鍵目標之一。

2019年,英國和加拿大在倫敦合力舉辦了首場全球媒體自由會議(Global Conference on Media Freedom),作為拯救全球新聞自由度下滑標誌性的第一步。

如果這些政府真的希望守護基礎的民主原則,那麼就應大聲疾呼,並強力支持蕾莎和她在《Rappler》的同事們。

在聽證會後的一場記者會中,蕾莎向現場記者直接喊話:「這是對我們的一記重擊,但也並非意料之外。」

2020 年 6 月 15 日遭法院判「網絡毀謗罪」成立後,瑪莉亞‧蕾莎接受記者訪問。(Getty Images)

「我們(《Rappler》)注定成為一則警世寓言。我們注定要使你擔心受怕。但請不要畏懼。因為如果你不行使你的權利,你將會失去它。」

雖然她是對著菲律賓人民說話,但似乎也在對著我們其他人喊話。

本文作者彼得‧葛雷斯特(Peter Greste)任教於昆士蘭大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聞傳播委員會主席、記者自由聯盟(Alliance for Journalists’ Freedom)的創辦總監。他曾任路透社、CNN、BBC、半島電視台記者,主要駐派中東、拉美和非洲。


註:2013 年底,本文作者作為《半島電視台》記者與 2 名同事一起遭埃及當局逮捕。三人一度遭當局以「散播有害埃及新聞」為由判處 7 到 10 年有期徒刑,並在 2015 年才先後獲得釋放、保釋與特赦。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