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的春耕
都四月底了,今年還沒有幾個晴天,鄰居說端午之後再認真種植。想到以前讀中國貴州地理時的諺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種植就是要等老天賞陽光。
勞碌幾年,略略摸索出在地生活的節奏、自然的循環與勞務安排,順天行事會減少沒意義的勞動。春夏砍下的樹是燃料,秋冬清掃的落葉可做堆肥,每日廚餘排遺可以變成土壤,柴爐落灰是雨季後調整酸性土壤的資材。在自然中生存就用自然循環的法則過日子,人的勞動就像其他動物、微生物對環境的參與,為自己、也為環境。
春天,菜畦表層耙開之後,種下不怕雨水的花草,三兩天就混入菜苗。現在有瓜類、小番茄、玉米、茄子、秋葵、珠蔥、糯米椒⋯⋯陽光還沒來,眾苗們似乎挺過了艱困的山區假春天,生長雖緩慢也是生意盎然。農業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多雨的山區,會先得到順應大自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