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已過,值星生肖「鼠」終於可以休息了。也只有每隔十二年才會想盡辦法把鼠當成吉祥物看待,否則「碩鼠碩鼠,無食我泰」、「過街老鼠,無不喊打」。若牠沒有摧毀糧食、不是傳染病媒介令人嫌惡,平心而論,鼠族外型也頗符合人類對可愛的定義:毛絨絨又聰明,在有著機伶大眼的跳鼠和眯眯眼水豚的存在下,「獐頭鼠目」一詞更反貶為褒。
「老鼠」是個通稱,泛指鼠總科多個物種,而廣義以鼠為名的,還包含了囓齒目下二千多個物種,足足佔了現存哺乳動物種類的四成,除了海洋和南極洲外,鼠輩廣布各陸域環境。總的來說,不是鼠卻以鼠為名的,就只有袋鼠那家子了。
幸好,在動畫創作的世界中,有不少討喜的鼠寶為鼠族發光發熱,迪士尼動畫最有名的老鼠米奇是以哪一種鼠為原型雖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奇奇與蒂蒂這對活寶是北美洲的花栗鼠,而《料理鼠王》的小米一家是大鼠(Rat)。
2021 年伊始,正好就有兩部與鼠相關的動畫作品引起熱烈討論。
其一是羊毛氈停格動畫《PUI PUI 天竺鼠車車》,不只受孩童喜愛,同時也是成年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播映期間的每週二成了不少上班族起床的最佳動力。
導演將動物與交通工具結合的點子相當特別,劇中的天竺鼠是巨大車型交通工具,除了四隻腳換成輪子(然而動作仍像是用走的),天竺鼠的一切迷人之處:圓滾滾的大眼和身軀、「PUI PUI」的叫聲、會被新鮮蔬菜誘惑的傻愣,以及,邊走邊排泄的習慣皆如實呈現。懂日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天竺鼠的日文 モルモット,其實是來自土撥鼠的荷蘭語 marmot,這是由於荷蘭商人將天竺鼠帶進日本時造成的誤稱,且一直沿用自今。
至於天竺鼠為什麼有「天竺」這個印度名,及「Guinea Pig」(幾內亞豬)這個物種和原生地全錯的英文名,或許是源自南美的牠們,在被運往歐洲與中國的途中,會經過印度與西非幾內亞的緣故。不過就是因為這些有趣的稱呼,台灣不少的天竺鼠飼主們,管牠們為「天豬」。
天豬們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並不是種野生動物,所以野外是看不到 PUI PUI 們奔馳的身影。天竺鼠是由數種野生豚鼠馴化雜交而來,但最初並非因為這樣配「可以療癒身心很可愛」,人類馴化目的是為生活所需,天竺鼠在南美是作為家畜食用,也有藥用和宗教儀式需求。
直到後來,歐洲人將這些天竺鼠透過貿易輸出作為寵物,再持續培育出不同毛色、長毛短毛或無毛、毛旋方向不同的天竺鼠。時至今日,天竺鼠在秘魯、玻利維亞依舊是蛋白質的攝取來源(但請不要拿這點騷擾天竺鼠飼主),也是重要的實驗動物,貢獻在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疾病研究上。
而另一部作品是吉卜力於 1988 年推出的《龍貓》,今年也重返台灣大銀幕,讓已成年的粉絲們能帶著小孩回味一番。不過,龍貓不是家貓,而是以會蒐集橡果的山貓為原型設計。但,龍貓和老鼠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香港在引入寵物絨鼠(Chinchilla)時,看絨鼠身形圓潤,毛皮淺灰色,腹部白色,還有一雙大耳,便以「龍貓」命名,其他華語國家的寵物市場也沿用,所以龍貓一名反而比絨鼠更廣為人知,不少人還誤以為龍貓是以絨鼠為本所創作的。
其實,絨鼠因為柔軟的毛皮遭到人類大量獵殺,野生數量僅存約 5,000 隻。如今的流通於市場的絨鼠皆為人工繁殖的後代,寵物市場上進一步培育了多種毛色品系,雖身價不斐但也不是太少見。因過去台灣法規禁止進口飼養,不意外地讓許多業者轉入地下交易。2019 年修法改為人工繁殖的個體可申請輸入時,引起一番正反面討論。反對的理由是:絨鼠飼養條件、門檻在各種寵物鼠中相對高,牠原生於海拔 3,000 公尺高的安第斯山上, 那身禦寒用的毛皮在台灣會成為濕熱地獄,反觀最早發展出絨鼠寵物產業的美國,在氣候和醫療條件都比台灣適合飼養。
況且,絨鼠不像動畫中的大龍貓一樣溫暖和善,一旦沒有讓牠在足夠大的空間中活動時,絨鼠可是會啃傢俱、對飼主噴尿扔屎,和同伴一言不合還會咬穿對方腦袋瓜,那些在社群上,任飼主穿上服裝配件拍照的網紅鼠們,簡直是活在平行時空裡。
以上兩種在寵物市場受寵的同鄉鼠,皆因動畫讓飼養討論度攀升到新高度。值得慶幸的是,國人受到傳播媒體影響而一窩蜂跑去養動物的狀況,已改善不少,飼主們在開心天豬更受人喜愛時,也紛紛用勸世文闡述天豬是有多需要呵護,屎尿又有夠多,呼籲別一時衝動飼養。
想當年,我還小不懂事時也曾深受絨鼠吸引,追蹤了大量的絨鼠頻道,看牠們滾沙洗澡的模樣都能配飯吃,還立下「有一天要搬到能飼養絨鼠的地方養絨鼠!」的目標,不過這個想法在隨著喜歡的動物清單愈來愈長,也清楚認知到養動物「不是愛牠們的唯一解」而打退堂鼓,搬去優質動物園附近還比較實際。
別說天竺鼠和絨鼠了,水豚、豪豬、土撥鼠……不論心屬何鼠,只要有專業專職人員照顧妥當,出門有動物可看,回家還可靠動畫複習,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