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登在世的 61 年內,憑藉廚師和美食家的職業,讓大半個世界走進他的生命
我早在 20 多歲就該死去,我在 40 多歲時做出事業,又在 50 多歲當上父親。我覺得自己好像偷了一輛車、一輛真正的好車,而我忍不住一直看向後照鏡,看警車車燈是不是要追上來了。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寫了一本尖刻慧黠的紐約市餐廳廚房回憶錄,這本書讓他躋身名廚之列,也開啟他作為記者、美食專家、社會運動家的第二職涯。6 月 9 日,友人發現波登陳屍於下榻的法國飯店房間,享壽 61 歲。
他的死目前被當作自殺案件處置。波登身亡的飯店鄰近阿爾薩斯地區的科爾馬市,該市檢察官克里斯蒂安‧德‧侯克尼‧費耶(Christian de Rocquigny du Fayel)說波登是縊死身亡。「目前,我們沒有理由朝他殺嫌疑調查。」他說。
波登真正讓人傳道的成就不在美國的廚房裡頭,而是電視螢幕。螢幕裡頭,他和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在河內一塊吃麵;在哥倫比亞的市場攤販吸吮溏心龜蛋;採訪柬埔寨反對黨人時,他順道大啖當地的手工春捲。
在他 2000 年出版的回憶錄《廚房機密檔案》,波登聳人聽聞、粗鄙、兇猛又老實的調調首次問世,書裡的口氣也不費吹灰之力地在螢幕上重新演繹,他在節目裡證明自己什麼都吃、哪裡都去,而且在鏡頭前口無遮攔。他早期的公眾形象是陽剛、冥頑不靈、愛嗑藥的大廚,卻漸漸化身捍衛全球食物正義的改革家。
近來,波登成為聲援 #MeToo 運動的男子旗手,#MeToo 運動在製片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強暴、性犯罪指控浮上檯面後爆發;波登大力支持他的女友、義大利演員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
日前 CNN 頻道表示,波登偕電視製作團隊赴德法交界的阿爾薩斯地區,錄製他在頻道的節目《波登闖異地》。「我們抱著極其沉痛的心情證實,我們的好友、好同事已然辭世。」CNN 在聲明稿中寫道。
他的母親葛雷迪絲‧波登(Gladys Bourdain)曾在《紐約時報》長年任職編輯,她說全沒看出波登有輕生念頭。「我真的是作夢也想不到他會幹出這種事。」她說。
名廚、餐廳老闆埃里‧里貝(Éric Ripert)過去不時在波登的節目中客串登場;CNN 報導,里貝找到波登時,發現他「毫無反應」。波登當時下榻於凱薩斯堡村的豪華飯店尚巴酒店(Le Chambard)。
「安東尼是我的摯友。」里貝在聲明稿寫道。「他不同凡響,能激勵人心又慷慨大度。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頂尖說書人,和好多人、好多地方都有羈絆。我祈禱他能安息。願我的愛和禱告能與他的家人、朋友、至親同在。」
葛雷迪絲說,里貝告訴她,「東尼(波登的暱稱)這幾天心情相當黑暗」,不過她仍想不出兒子怎麼會決意自殺。「他什麼都有了。」她說。「他的成就超乎他最狂野的夢想。擁有的錢財也出乎他最狂野的夢想。」
「什麼都嚐一回」
波登在專業廚房待了逾二十載;最初,他在麻州鱈魚角的破餐館剝牡蠣殼、洗盤子,之後轉戰曼哈頓的高檔廚房做菜。接著,他的朋友提議,如果波登肯寫本小說,就幫他出一張飛往墨西哥的機票,於是他應邀而行。
這正是他職涯第二幕的濫觴。
他在中央市場餐廳(Brasserie Les Halles)擔任行政主廚時寫了兩本小說,之後投稿《紐約客》雜誌,描述餐廳業的黑暗面與種種騙局。
出他意料之外,《紐約客》決定發表他的作品。這篇文章日後便長成《廚房機密檔案》,這本回憶錄讓波登一躍成為名廚,也帶給他在電視螢幕上的新職涯。
「我們真要坐在密封隔離的教宗座車裡頭旅行,穿過法國、墨西哥和遠東的鄉野,只在硬石餐廳和麥當勞用餐嗎?」波登在回憶錄寫道。「還是我們要食無忌憚,撲向當地的燉菜、寒磣墨西哥餐廳的神祕肉類、主人誠心準備的小火烤魚頭?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什麼都想要,我什麼都想嚐一回。」
《廚房機密檔案》攻上暢銷書排行榜時,波登馬上就成了某派專業廚師和餐廳老饕心裡頭的英雄人物。普遍同意,波登勾勒出了一個二廚當戰士的新年代,揭露了此前不為人知的一派廚房文化;其中,藥物、酒精、漫長又煎熬的工時既是榮譽勛章,又是一道詛咒。波登寫作時,全不諱言他過往海洛因與古柯鹼的成癮史。
《廚房機密檔案》的平裝本已賣出逾 1 百萬本,至今依然是該領域的回憶錄代表作品。「他行文口氣急切、獨樹一格。」哈波柯林斯出版社的編輯丹尼爾‧哈本(Daniel Halpern)說,他成了波登的朋友、同行食客、文學事業的合夥人,「隨便讀一句話,都認得出是誰寫的。」
2011 年,作為一名涉獵廣博的讀者,波登在哈波柯林斯做起自己的叢書書系,他編輯多名廚師的著作,包括崔羅伊(Roy Choi)、偉利‧杜福雷斯尼(Wylie Dufresne)與丹尼‧博溫(Danny Bowien),這些著作不同凡俗的程度不下波登自己寫的書。
在 2012 年加入 CNN 以前,波登在旅遊頻道主持《波登不設限》長達八季,介紹鮮為人知的美食和沒名氣的餐廳。《波登不設限》大抵聚焦在食物和波登本人。不過,到了《波登闖異地》,他轉過鏡頭,一頭栽進全球不同的國家和當地人民。他和當地人深談政治和歷史,話題多半在餐餚和觥籌之間展開。
齊聲悼念
2016 年,一集在越南錄製、和歐巴馬同台演出的《波登不設限》廣為人知。在河內的餐廳裡頭,伴著烤豬肉、麵條和啤酒,他們討論越美關係、歐巴馬的任期尾聲與為人父的心得。
「『低矮的塑膠凳、廉價但美味的麵條、冰涼的河內啤酒。』這會是我所銘記的東尼。」波登過世當天,歐巴馬在推特寫道。「他教導我們食物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食物有拉近彼此距離的力量。他要我們不那麼害怕未知的人事物。」
波登和阿基多交往直至離世。「安東尼為所做的每件事,都傾盡所有。」阿基多在推特寫道。「他燦爛、無懼的精神感染、鼓舞了好多人,他的慷慨無邊無際。他是我的愛、我的磐石、我的守護者。我哀慟逾恆。」
死訊傳開當日,人們在早已歇業、位在公園大道南段的中央市場餐廳前門放上鮮花與信函,美食和娛樂領域的名流們紛紛表露他們的震驚與不可置信。
英國食譜作家、電視節目名人奈潔拉‧羅森(Nigella Lawson)在推特寫道:「聽聞東尼‧波登的死,心碎了。這對他的家人、女友來說,一定難以承受。」
安德魯‧席莫身兼電視名人與名廚,他和波登頗有雷同之處。兩人相識於十三年前,並結為好友。他們都時常談及伴隨名氣而來的壓力,也都曾努力戒除毒癮。
「我們倆都深深想要跳下這台瘋狂的雲霄飛車,但同時又知道,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席莫說。「這個世界痛失一個無比出色的人,我則失去了少數能和我聊這類事情的人。我和他碰面時,我們會走到街角,或者一塊用晚餐、聊聊我們最幽深、最黑暗的念頭。」
他上次和波登講到話是一個月前了。「他告訴我,他從沒這麼開心過。他覺得,自己總算在艾莎身上找到真正的靈魂伴侶。」他說。
露絲‧雷舒爾(Ruth Reichl)是《老饕雜誌》(Gourmet,於 2009 年 11 月停刊)的資深編輯,也曾是《紐時》的餐廳評論家。她說,波登是編輯夢寐以求的作家。「他很敬業。他很搞笑。他總願意回頭改寫。」她說,有時波登會相當彆扭、閉俗,他當起美食作家的早期日子尤其如此。
「在他那副趾高氣昂的派頭背後,總藏著個害羞得難受的男子。」
廚房裡的一生
安東尼‧麥可‧波登在 1956 年 6 月 25 日生於紐約,長於紐澤西州的利奧尼亞。他父親彼埃‧波登(Pierre)的雙親都在法國出生,彼埃是古典音樂唱片產業的高級主管。
據《廚房機密檔案》所述,安東尼‧波登在四年級時,頭一次察覺食物的奧妙。當時波登全家搭上瑪麗皇后號遊輪(Queen Mary)前往他們頻繁造訪的法國,他坐在二等艙的餐廳,喝了碗維琪冷湯;這道簡單的番茄韭菜濃湯超乎年幼的波登意料,竟然是冷的,他不禁莞爾。「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享受食物;不止如此,我還記住了享受的滋味。」他寫道。
1973 年,波登高中畢業,他跟著日後成為首任妻子的高中女友南西‧普科斯基(Nancy Putkoski)就讀瓦薩學院;就讀瓦薩學院期間,他通宵飲酒、呼大麻。兩年後,他輟學了。「我呀,老實說,是個寵壞的、悲慘、自戀、自我毀滅又沒腦袋的年輕蠢包。」他在《廚房機密檔案》寫道。
夏天,波登在麻州普羅維登斯的海鮮餐廳洗盤子。他細心觀察廚師們的一舉一動,廚師打扮得像海盜一樣,配戴金耳環和綠松石項鍊。「在廚房裡頭,他們宛若神明。」他寫道。
這段經歷讓他打定主意,自己也要以廚師為職志。「我看見廚子、大廚們的調調。」波登在 1997 年告訴《時代》。「他們有一種氣勢,把到所有妹子、喝下眼前一切。」
1975 年,他入學美國烹飪學院,於 1978 年畢業,其後在紐約市的廚房功名場步步晉升,先後待過一度火紅的餐廳如彩虹(Rainbow Room)、五分之一大道(One Fifth Avenue)和蘇利文餐館(Sullivan’s)。
1990 年代,波登執掌曼哈頓的兩間中央市場餐廳期間,兩間餐廳夜夜門庭若市。這樣實惠又有情調的法式牛排屋仿效巴黎的小酒館氣氛,也映出波登毅然放棄創意烹飪的心境。
不若在他之後登場的眾多名廚,波登不算是有在美國廚藝史留下自己足印的野心,也很少聽見其他廚師說波登影響了他們的料理。不過,他敬重飲食傳統、細心入微;也就是說,他做出來的田螺肯定奶油四溢、大蒜與香芹味馥郁,他香氣撲鼻的紅酒燉雞的雞,一定是燉煮專用的老雞;而蛋黃醬則肯定是要搭配從廚房端出來、嘶嘶作響的牛排。
當他為拍攝節目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波登同時擘畫起他在紐約餐飲界的大計。2015 年,他公布雄心十足的計畫「波登市集」——從全球尋來一百個食物的零售、批發商,在哈德遜河的碼頭販賣商品。只是後來沒能畢其功,計畫於 2017 年 12 月喊停。
發聲
2005 年,波登的首次婚姻以離婚收場。2007 年,他娶了奧提薇亞‧布西亞(Ottavia Busia),他們育有現年 11 歲的女兒艾芮恩(Ariane)。他們在2016 年離婚。之後,他與阿基多交往為時大約兩年。
42 歲的阿基多曾經在《紐約客》發表長文,敘述她隱忍溫斯坦多次攻擊與操弄,且 21 歲時於飯店房間遭到溫斯坦性侵犯。5 月,她在坎城演講,震驚全場。「1997 年,我遭到哈維‧溫斯坦強暴,就在這裡、就在坎城。」阿基多說,「坎城影展是他的狩獵場。」
波登在 6 月初接受電影媒體 IndieWire 採訪,波登說阿基多的演講威力堪比核彈。
「我非常以她為榮。」他說。「她直入虎穴,講出她要說的那些話、還有她講出那些話的方式,絕對是勇敢無畏。那一刻撼動人心。我想,能認識一位拿出這種勇氣、這樣無懼來做事的人,真的太榮幸了。」
波登持續為性侵犯、性騷擾的議題勇敢發聲,他可以卯上任何人,從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到現正接受紐約警方調查的名廚馬力歐‧巴塔利(Mario Batali),有多名女性表示曾遭到巴塔利性侵犯。
前陣子傳出巴塔利重回螢光幕前的計畫,波登一把捻熄這個計畫。12 月,波登寫了一篇文章,敘述 #MeToo 運動如何塑造他的觀點,並說他「相當悔恨」,因為他於《廚房機密檔案》中描繪的文化或許恰恰助長侵犯女性的行徑。
「此刻,唯一要緊的,就是這個我深愛、我頌揚將近三十年的產業裡頭的女性故事,」他寫道:「還有我們的意願,身為人、身為公民、男人和女人,去傾聽她們、徹頭徹尾地聽,要讓其他女性也足以安心,讓她們有足夠的信心去相信,她們也可以訴說自己的故事。」
波登始終訝異於他幾無可能實現的成就。「我早在 20 多歲就該死去,我在 40 多歲時做出事業,又在 50 多歲當上父親。」他在 2016 年的採訪說道。「我覺得自己好像偷了一輛車、一輛真正的好車,而我忍不住一直看向後照鏡,看警車車燈是不是要追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