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多數發生在熱帶雨林中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同一樹種之間,但在不同樹種間也可能發生,被稱為「樹冠羞避」或「冠層羞避」(Crown Shyness),早在 1920 年代就引起植物學家的關注及討論。雖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這是一種不同植物之間的「趨同演化」。
具有「樹冠羞避」現象的典型樹種,是俗稱山樟木的冰片香屬植物,屬內包含 9 種,均為大喬木,樹高可達 60 公尺。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熱帶雨林中,是重要的商業樹種,多用於家具和地板等裝潢用途,也是合成樟腦的原料,其中芳味冰片香還可以提煉「冰片」(一種中藥材)。
有些學者認為,在這些高大熱帶樹木冠層的頂端,恰好是氣流對流旺盛,風力強勁的區域,樹梢的細小枝條和葉片,很容易被強風吹得東倒西歪,和鄰近的樹梢互相摩擦刮蹭,導致樹枝的表皮和葉片受損。枝梢因為具有芽體,會根據所處的環境來改變生長的方向,非常敏感;如果因為彼此之間的碰撞摩擦而受損,芽體就容易發育不良,葉片會縮小,甚至演變為畸型。
在 1975 年,澳洲有一位護林人針對發生「樹冠羞避」現象的桉樹(別名尤加利樹)進行調查研究,認為桉樹枝椏尖端的生長組織對於擦傷等物理性傷害非常敏感,從而導致此一現象的發生。
這種物理性傷害導致的損耗長久累積下來,對整棵樹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可能就因為這樣,樹高就永遠矮鄰樹一頭;而在雨林裡矮鄰樹一頭就意味著陽光被奪取,加上葉片受光面積變小,導致光合作用累積的營養不足,從此每況愈下,陷入惡性循環。既然長頸鹿會因為短頸個體吃不到高處樹葉而演化成只有長頸的個體,那麼這些樹種的演化方向就是樹梢能和鄰樹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人為去阻止這些鄰近樹木的枝梢在風中互相碰撞、摩擦,這些樹木就不會發生「樹冠羞避」,原先冠層間的空隙很快就會被枝條填滿,只要能夠逮到空隙照射到陽光,往任何方向生長都無所謂。然而一旦恢復這些樹木之間的擦撞,很快就會發現一些交錯生長的枝條因為頻繁的碰撞受傷而乾枯、掉落,其他倖存的枝條則會朝避開彼此的方向生長。相鄰的樹木之間的碰撞,正像是彼此互相「修剪」一樣,除去多餘的枝葉,以保自身能健康地生長。
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植物的枝梢不只對物理性傷害敏感,對光的反應也非常敏銳,樹冠枝梢的光受體(主要是光敏素)能夠通過反向散射的紅外線(FR)來感知鄰近的樹木,進而產生「遮蔭迴避效應」( Shade Avoidance )。植物會本能迴避遮蔭,趨向光源,並企圖長得比鄰近的植物更高,以爭奪更多的陽光。為了不被鄰樹的遮蔭覆蓋,當枝梢生長到接近鄰樹範圍時,就會停止擴張,並調整葉片的方位,增加受光面積。
還有一些植物學家主張,這些樹木之所以保持安全距離,是為了避免病蟲害的擴散——雖然不能避免自身染病,但是能減少將病蟲害傳染到族群中其他樹木上,以免造成族群毀滅。例如在熱帶雨林中,有些蟻類可以在樹冠之間移動,導致樹木銹蝕的症狀在鄰近樹木中擴散,樹冠之間留出空隙則可以阻隔蟻群的遷徙,減少受害病樹的數量。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樹冠羞避」可以防止潛葉蟲的幼蟲傳播。
雖然無法確定究竟是哪種原因,又或是多種原因共同導致樹木發生「樹冠羞避」現象,但其最終目的和結果都是為了保持樹木自身的健康生長,同時也利於族群延續。這種殊途同歸的演化方式,就是「趨同演化」。
至於為什麼不叫「樹冠迴避」而要用「羞避」(Shyness)這個詞來描述呢?哎呀,一群樹木彼此挨挨蹭蹭幾下就嚇得縮手縮腳,這不就像是害羞的人走在人群之中,小心翼翼地和所有人都保持特定距離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