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時裝設計師,單純以布料為載體去訴說我的想法,就像雕塑家使用粘土一樣,並無區別。
—— 羅貝托・卡普奇(Roberto Capucci)
時裝是否能昇華為真正的藝術品?來自義大利的服裝設計師羅貝托・卡普奇(Roberto Capucci)已透過他的作品說明了一切。引用張愛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卡普奇的人生經歷或許是這句話最好的印證。他成長於富有的家庭,年輕時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深造,他本來想成為舞台設計師或建築師,但是蘊含在他體內的藝術直覺,卻將他引向了時尚界。1950年,還不滿20歲的卡普奇就已經在羅馬開設了第一間時裝屋,並於第二年對外正式展示自己的設計。當時媒體稱呼這位年輕設計師為奇蹟男孩,1956年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將他評為義大利最佳時裝設計師,接受Vogue 採訪時還曾表示希望能夠和他見一面。但令人遺憾的是,幾個月之後迪奧先生突然去世,時裝界的兩位天才再也沒有機會見上一面。
卡普奇的設計理念在那個年代並不尋常,他特別喜歡將空間那種極為理性的線條融入時裝輪廓之中,若仔細探究,你會發現有很多件裙裝宛如立體摺紙般,透過各種手法讓原本柔軟的布料具備了 3D 質感,其中,最著名的經典代表作就是於1958年推出的箱型(Box Line)禮服。這件箱型禮服的裙身處會顯現如紙盒般的棱角線條,整體由四個平面板構成,在前面、後面和兩側有明顯的接縫,這是卡普奇最迷人的特色。在製衣過程中,他偏愛用最好的布料去製作,即便在挑選布料階段花上數個月也不足為奇。藝術評論家傑爾馬諾・伽蘭特(Germano Celant) 曾評論卡普奇的設計是「中世紀的柔軟盔甲」。得出這一結論的論據,來自他將立體感與服裝結合後呈現出的力量與女性氣質的碰撞,作品如同盔甲一般有著鮮明的線條,卻又為女性服務。提及靈感來源,卡普奇經常說:「自然是我的導師。在我的花園裡,我可以像孩子般幻想,這有助於讓我尋找內心的平衡,並以此不斷尋求完美比例,最終達到和諧。」在1960年代晚期,卡普奇還曾嘗試使用一些特殊素材進行設計,像是鵝軟石、稻草、樹脂和玻璃,甚至是裝滿液體的塑膠袋,從幾何線條出發,刻意脫離人體結構、打造與女性身體全然不同的線條。
1968年卡普奇開始著手進行電影《定理》(Teorema)的服裝設計,為美麗的女主角施雲娜・曼簡奴(Silvana Mangano) 創造出可一眼辨識的中產階級身分。與此同時,他也為世上最優雅的女人提供服裝,包含美國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另外義大利神經生物學家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 Montalcini)在斯德哥爾摩領諾貝爾獎時穿的衣服也同樣令人難忘。1980年代開始,時尚界開始了以犧牲創意、大量製造為首要條件的商業模式滿足市場,這讓卡普奇苦不堪言,在後來的採訪中,卡普奇曾經提到:「我最快樂的時刻是創造的時刻,但是現在的創作者已不能自由設計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 在那段期間,他一年只辦一次個人展,每次總能繪製超過1,000張的設計草圖,每張草圖先從黑白兩色著手,避免多餘顏色干擾,然後才會考慮細節和色塊。每件作品都需要花費至少四個月以上的時間, 還要挑出以頂級工藝製造出的最好布料。後來他正式退出時尚界,如今他的多數作品被列為永久展品在博物館裡展出,像是紐約的古根漢博物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威尼斯福圖尼博物館(Museo Fortuny in Venice)、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有趣的是,在他將卡普奇時裝屋(House of Capucci)賣掉後,品牌於1988至1990年期間聘請了詹巴迪斯塔・瓦利(Giambattista Valli)作為品牌設計師,所以你總能夠發現瓦利在服裝設計中,或多或少都能捕捉到卡普奇的影子。
大多數人認為服裝的本質在於實穿,若從這個標準去看待卡普奇的設計,顯然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因為他每一件作品幾乎都像是建築藝術一般,有著龐大的體積和誇張的輪廓,無法滿足我們所謂的日常穿搭。但換個角度思考,時尚界在急切追求漂亮的市場報表時,羅貝托・卡普奇這類型的設計師已經愈來愈少,儘管我們明白這是時代的進展,誰都無法阻止,但是當戲劇性的時裝設計真的從時尚界消失,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嗎?時裝的本質、或說時尚的本質在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領域不停向前推進的動力。如果有一天時裝不再需要戲劇化的表達方式,那麼人們該如何去想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