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二棵、三棵樹:人工智慧如何找出撒哈拉沙漠的上億棵樹木

科學團隊努力繪製的全球「樹木地圖」,可能改變我們對地球健康狀況的認識

一組匯集各國科學家的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慧、衛星影像和全球其一最強超級電腦,著手計算西非某個廣袤地帶的每一棵樹木,但開始時,他們並不抱有太大期待。因為在此之前,該區登載的資料顯示這裡「極少或完全沒有」樹木覆蓋。

哥本哈根大學地理學助理教授馬丁‧布蘭特(Martin Brandt)表示,這份研究覆蓋約 10% 沙哈拉區域,而最喜出望外的是,在這個「根本沒人覺得能找到多少樹」的區域內,其實有著「好幾億棵樹」。

樹木能吸存導致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對於人類的永續生存至關重要。 但地球上到底有幾棵樹,仍是個未知數。由於戰爭、主權或地理因素,全球有大半區塊讓人不得其門而入。但現在,科學家、研究人員和環保人士有了一籮筐更為精密的設備,用以監測全球樹木的數量。

衛星影像成了計算全球樹木最有力的工具。從太空中要發現林木蔥鬱的地帶相對容易,但那些散落四處、沒有成簇茂密生長的綠色植被卻被遺漏了。布蘭特表示,這就是為什麼至今評估的數量「與實際數字相去甚遠。因為這些資訊是經由內插法、估測和地圖投影等方式算出來的。」

最近一次估算全球總樹木量是在 2015 年,結合了衛星數據和地面實況測量結果,估出地球共有逾 3 兆棵樹。這與前次 2009 年的估算相比,有相當顯著的成長:當時僅基於衛星影像圖,推算出地球約有 4 千億棵樹。

布蘭特和同事在西非所做的研究,有望於未來提供人們更準確的估算。在與美國太空總署的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合作時,他們獲權使用原本只對企業開放、由數位全球(DigitalGlobe)提供的衛星影像圖,其高解析度足以辨認出每棵樹木,還能測量樹冠大小。

乾旱地帶的樹木是孤立生長的,不會形成森林,因此傳統衛星系統無法觀測到它們,如上圖僅顯示出森林(綠色區域)。然而,使用新的技術與人工智能,科學家在下圖所示的西非研究區域中,繪製出了單株樹木的覆蓋狀況,結果顯示有成千上萬棵樹生長在沙漠與草原地區。(資料來源:Global Forest Watch、NASA)
2001 年至 2019 年間,全球森林覆蓋面積減少了約 3.86 億公頃。資料來源:(Global Forest Watch)

從外太空,尋覓樹木蹤影

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配上全球最強超級電腦之一:架設於伊利諾伊大學的「藍水」(Blue Waters),布蘭特的團隊破天荒地得以從太空計算單株樹木。他們在各種地形上手動標記了近 9 萬棵樹,並讓電腦「學習」哪些形狀和陰影代表該地有樹木存在。這使他們能在 130 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統計出所有樹冠面積大於 3 平方公尺的樹;且這 130 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都屬撒哈拉沙漠地區,但也包括了在沙漠南方邊緣的半乾燥帶沙黑爾(Sahel),及更南邊的一小塊半濕潤帶。

總體而言,他們發現了超過 18 億棵樹木。

撒哈拉沙漠的樹木往往叢生於人類居所附近。乾燥地帶平均每公頃有 9.9 棵樹,半乾燥地帶的數量上升至 30.1 棵,而研究範圍最南端的半濕潤帶則有 47 棵之多。在過往的研究中,被歸類為「極乾燥」的地區裡,每公頃僅有 0.7 棵樹。

「在大多數地圖中,這些地方基本上空空如也,」布蘭特說道。「但它們並非寸草不生。我們的運算得以監測全球分布於森林之外的樹木,並發掘它們在減緩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和貧窮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記錄全球樹木的數量,是瞭解樹木對於地球健康有何影響的關鍵。如果可以繪製出全球樹木地圖,也就能計算出它們的固碳量(註)。

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每年發布的地圖,是現存最廣為人知的全球森林地圖。該平台於 2014 年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推出,利用美國太空總署大地衛星(解析度低於商用衛星)蒐集的數據,密切觀察美其名稱為「樹木覆蓋損失」(tree cover loss)的狀況。

在此之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每五年左右會統整一次森林樣貌變化的資訊,數據由各國提供,且不會去驗證內容是否符實。而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目的,便是讓森林砍伐的相關資訊透明化。

在熱帶地區,每週都有多個森林面積減少的警訊出現。

「柬埔寨宣稱其境內沒有任何濫砍濫伐的情況,」世界資源研究所森林計畫副主任弗雷德‧斯托勒(Fred Stolle)說道,「但實際上是大砍特伐。鑑於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而人們需要輪胎,熱帶地區又適合橡膠生長,所以柬埔寨大量伐林,以種植更多橡膠樹。」

柬埔寨省的一片橡膠樹林內,工人將採集好的乳膠倒入一輛罐車中。(TARSO SARRAF/AFP via Getty Images)

迦納同樣出現了警訊,其原始森林的破壞率在 2017 至 2018 年間劇增了 60% —— 為熱帶地區中增幅最大的地方。

然而,斯托勒承認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地圖,在某個層面上並不完整。雖然透過大地衛星,他們很容易發現何處有樹木遭砍伐,但「新長出來的樹卻難以察覺。所以,全球森林觀察發現了許多林地的消失,卻沒有看見許多林地的復育。」布蘭特期望在未來幾年,商業衛星的高解析影像能被廣泛應用,以助弭平此差距。

阻止伐林,從企業與供應鏈下手

另一個追蹤森林砍伐的非營利環保組織 Canopy ,由現任執行長妮可‧雷克羅夫特(Nicole Rycroft)於 1999 年創立。該組織負責追溯企業供應鏈,因為「生產披薩盒或 T 恤,並不需要砍伐具百年歷史的老樹、或原住民土地上的樹木,」雷克羅夫特說道。

Canopy 網羅各種各樣的科學資訊,將原始數據和衛星影像圖全部上傳至名為 ForestMapper 的互動程式中,協助企業打造能永續發展的綠色供應鏈。各企業可以詳查地圖,瞭解森林碳密度、瀕危物種、迄今砍伐的樹木量,以及未來十年間的預期伐林狀況。「我們屬於應用科學那方面,」雷克羅夫特說,「讓數據變得簡單好用。」

除了標出具風險的供應鏈外,Canopy 還協助製造商找尋更具永續性的資源,包含回收纖維等,「所以我們並不只是把問題當作皮球踢給別人。」

「我們已經與 320 多個時尚品牌合作,」雷克羅夫特接續道。「從 H&M、Zara、Uniqlo 等成衣品牌,到 Stella McCartney 這類高級設計師品牌都有。可想而知,各企業的動機大不相同,但他們都投身其中。」

她想起七年前,業界甚至鮮少有人知道「為了製造人造絲、人造棉,每年有 2 百萬棵樹木消失,其中一些來自紅毛猩猩和灰熊的棲地,而這些生態系裡的碳貯蓄量非常高」。現在,她說,「經我們審核後,全球有 52% 的人造絲產品被評為『綠衫』,即該產品原料來自碳貯蓄量高、或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的風險很低。雖還有 48% 的供應鏈仍須努力,但放眼所及,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全球供應鏈已從根本上改變其採購模式。」

目前,地圖上的砍伐熱區包括巴西,和印尼、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Canopy 與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及環保人士合作,聯手挖掘各地伐林的真相。例如在印尼,許多尤加利樹被種植在亟需復育的高含碳(high-carbon)泥炭地上。「而近期我們發現,為了發展紡織業,澳洲的無尾熊棲地已遭大肆破壞,」雷克羅夫特說。

他們同樣審查了其他供應鏈,例如瓦楞紙。「那些用來做成食物包材、披薩盒或由電子零售商寄到家門口的紙箱的 30 億棵樹木,是從哪些森林砍伐的?是否來自以永續工法管理的人造林?是否有回收利用的材料?還是從碳貯蓄量高的森林而來?」

巴西穆魯蒂普庫河(Murutipucu River)上,一艘船運送原木。(TARSO SARRAF/AFP via Getty Images)

最難監測的非盜伐莫屬,因為森林以外的樹木量迄今仍難以掌握。布蘭特的團隊即將完成另一份研究論文,得出的樹木覆蓋率將會是最初調查的 10 倍之多。布蘭特說,不論是整座森林還是單株樹木,「在減緩氣候變遷、提供各種生態系統與相關業務上,都極具價值。而現在,我們才終於有機會完成曾經不可能的任務:製作一張包含每一棵樹的地圖。」

註:樹木會吸收造成溫室效應的碳,並把碳鎖在體內,而一棵樹能吸收的碳含量,就是它的「固碳量」。而一座森林吸存的碳量總和,一般稱為「碳貯蓄量」。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