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醒(woke)抬頭、覺青崛起的這個時代,美國黑人歌手唱著「現在,不准你閉上眼」,台灣原民歌手高頌「不要以為你是局外人」。但到底何謂覺醒?覺醒又所謂何事?它是我們對種族不平等的覺察,是對這個時代的自省,也是在文化戰爭中被人們拿來攻擊彼此的武器……《衛報》專欄作家肯亞.亨特(Kenya Hunt)探究了這個世界覺醒的過程
就在我寫作的當下,我正盯著一本封面標題寫著「訂製覺醒」的時尚雜誌;在它旁邊的報紙副刊上,是一篇以尋找「覺醒先生」為題的約會日誌;電腦螢幕上是一份「覺醒聖誕節」指南,瀏覽器上相鄰的分頁則是對於該指南的激烈回應,要求人們和出版商把所有書寫覺醒的權力留給黑人作家;另一個分頁,則是一篇悲嘆著美國政治「偉大覺醒」(註1)的文章;與此同時,英國電視節目上正播著皇室記者與學者間的激烈辯論:英國皇室最與眾不同的成員梅根和哈利,是否在覺醒的過程中過於自私。
但「覺醒」是什麼呢?多數線上字典將它定義為「覺察到那些本質上常與種族相關的不平等、及其他形式的不正義」。少數字典則將它解釋為「跟得上潮流」——就像大學時的那些風雲人物。最近,愈來愈多人將覺醒視作貶義詞,用來形容那些被身分政治所奴役的人。這三種意思怎麼可能一樣?覺醒是一種感受、一種特質、一種存在狀態,是由一系列行動所支撐起的感覺,有時則是上述總和。
我無法想到任何一個詞,能像「覺醒」一樣反映著這個時代。它相對新進,隨著社群媒體誕生、成長;它是熱門的主題標籤;它具備政治隱喻和社會運動的性質。它也經歷了從黑人文化,到網路、主流媒體的演進歷程。這些特色全都是現在這個時代所獨有的。
我承認:我不喜歡這個詞(尤其在 2016 年 MTV 將這個詞納入年度十大最潮用語之後)。諷刺地是,我自認符合教科書定義的覺醒。我認同覺醒曾經的意義,但對它演進至今的意義感到難堪,更對它現在被當作武器使用而感到憤怒。
這樣巨大的變化讓我不禁質疑起這個字與其演進過程。就像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敢曝札記》(Notes on “Camp”)中所寫:「當一個人全然浸淫在某種感受裡時,是沒有辦法分析那種感受的;無論他的意圖為何,他能做的就只有展示它。要為一種感受命名、描繪其輪廓並敘述其歷史,需要一種由憎惡感加以修正的深沉同理。」本文靈感即是源自於這本書。所以,讓我們來想想覺醒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1.
雖然覺醒現在延伸至藝術、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階級、性別不平等、跨性別者權利和環保。但覺醒最初是以「社會運動」和「黑人特質」這兩項要素現身的。
2.
覺醒的本質是覺察(awareness)。你最近覺察到什麼(可能是薪酬差距、系統性種族主義、猖獗的特權等)、又對這個資訊做出什麼反應,乃是問題所在。答案會依據你談話的對象而不斷改變。但不論如何,你已經回應了那記警鐘,翻身下床,並豎起了耳朵。
3.
覺醒最初的意義,要從美國非裔作家暨社會運動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宣言來理解:「在這個國家作為一名黑人、且處於相對清醒的狀態,幾乎無時無刻都令人憤怒。」覺醒是去理解那種無止境領會著歧視所致的特殊疲憊感。覺醒是厭倦並警惕著。覺醒,是渴望有一天能夠不再需要保持覺醒。
4.
近年覺醒的崛起,則可追溯至美國創作歌手艾莉卡‧芭朵(Erykah Badu)2008 年專輯《New Amerykah》中振奮人心的政治組曲〈Master Teacher〉。在這首由一連串探尋新啟蒙境界的案例拼貼而成的迷幻歌曲中,芭朵唱道:「我以保持覺醒聞名(一個我試著尋找的美麗世界)」。
這歌詞讓人想起史派克.李(Spike Lee)影響深遠的電影《學校萬花筒》(1988)中,那聲著名的吶喊:「醒來——!」(Wake uuuuuup!)。片中主角是一間虛構的老字號黑人大學的學生,他要求他那些崇拜白色肌膚、試圖把頭髮弄直、性愛成癮的同學,從自我厭棄和物質主義中醒來,覺察所處社區中的不公不義,然後最好能為此做點什麼。
5.
你可以在淘氣阿甘(Childish Gambino)單曲〈Redbone〉(註2)的副歌中,找到覺醒核心意義的迷你指南。這首於 2016 年發行、帶有七〇年代美國黑人樂團 Funkadelic 調調的 R&B 歌曲警告著聽者:「你最好要有信念。」它既是撩人緩慢的即興爵士,也是帶有告誡意味的社會評論,央求聽者去抵抗自滿與無知帶來的寬慰,否則就要為此付出代價:「現在,不准你閉上眼。」
這正是電影《逃出絕命鎮》中所拓展的概念,該片開場第一幕就用上了〈Redbone〉一曲。因為,就像電影所闡明的——沉睡所帶來的結果,確實極其駭人:片中主角逐漸察覺到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目的是控制他的身體,並將他的心智拘禁在一個名為沉陷處(sunken place)的深淵中。
這些例子使「覺醒」凝結為一種新時代的情緒;這個新時代在當代恐怖故事(如英國脫歐和川普崛起)的餘波中湧現,身處其中的我們,不免感覺手中的自由岌岌可危。要保持覺醒,別被抓住,別被洗腦,別閉上眼。
6.
目標是從沉睡中醒來,然後保持清醒。也就是:保持戒備,準備好在偏見、假新聞和不平等發生時,辨識、指出,並主動抵制它們;就像「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參與者所做的,貼出違法殺害、攻擊與逮補的影片,有時附上主題標籤#保持覺醒(#StayWoke),並為法律改革發起行動。覺醒是件嚴肅的事。它有時會被高聲喊起,伴隨高舉在空中緊握著的拳頭,讓人想起 1968 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著名的黑人權力致敬事件。
7.
儘管有著多變的本質和曲折的歷程,覺醒與黑人意識的崛起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股力量從未真正逝去,反而一直在湧現和壯大。但若你不是黑人(或少數、弱勢族群)也能覺醒嗎?
8.
如果你相信 Buzzfeed,那麼你應該會同意,特權階級的覺醒尤為重要——即他們要能覺察到、並願意指出各種社會弊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異性戀順性別白人男性」意識到其他人(非白人、非順性別、非同性戀、非男性者)常被否定擁有同等權力、待遇和報酬。
請參考 Buzzfeed 網站上寫給《勁爆女子監獄》演員馬特.麥高瑞(Matt McGorry)的那封情書〈且讓我們談談2015年的馬特.麥高瑞有多覺醒〉(Can We Talk About How Woke Matt McGorry Was in 2015),身為白人男性的麥高瑞以女性主義者與黑人運動支持者自居。
9.
當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為黑人青少年妮雅.威爾森(Nia Wilson)遇害事件發聲,並挑戰白人,要他們檢視自身特權,並認知到「在美國,黑人每天都在擔憂他們的生命安全」時,這也是一種覺醒。
10.
當塔拉那.伯克(Tarana Burke)讓主題標籤#MeToo 爆紅,啟發成千上萬女性辨識性騷擾,勇敢說出自身經驗時,這也是覺醒。
11.
覺醒也是個哏(punchline),是取笑覺醒文化裡自以為值得一提的正義的網路笑話中,最後收尾時使的一個眼色。它是諷刺的原料,時常配上“空氣引號”的手勢被大聲唸出。
12.
覺醒,也時常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的後果,而這實在是一種悲劇性反諷,因為文化挪用正是保持覺醒要高度警覺的行為之一。
看看覺醒變化的歷程,從黑人政治圈、主流媒體的標題,然後成為白人的網路俚語。再看看英國《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做的「覺醒量表」,測量人們從沉睡(代表人物為前英國首相梅伊)到覺醒(代表人物為 JK‧羅琳)的程度……而裡頭沒半名有色人種。
13.
覺醒不只是一種政治心態——也已被商業化。當曾在球賽中為抗議警暴而拒絕在放國歌時起立的 NFL 球星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被 NIKE 找來合作時,許多人指控 NIKE 是在搞「覺青行銷」(woke-washing),即利用社會正義議題撈錢。
14.
但覺醒最有力量、最有價值的時刻,是當它確實存在,卻沒有被拿來說嘴時;是當它不被視為一種值得沾沾自喜的特質時。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史蒂夫.比科(Steve Biko)和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都沒有宣稱自己是社運分子——他們無須這麼做,他們的行為已然定義了他們。覺醒的人們知道,他們不應、也不須拿覺醒來形容自己。
15.
覺醒已成了一種武器,保守派媒體圈把它用作一種污辱,常將之置於引號內,用以形容人死心眼、正經八百,且在社會和政治上極為拘謹。當哈利和梅根決定放棄他們的皇室身分,英國《每日郵報》抱怨:哈利從「風趣可愛的小夥子,變成了覺醒王子」。
16.
人們必須學會區分真心實意的覺醒,和實為譏諷的覺醒,前者是後者嘲弄的對象。後者自鳴得意的模樣尤其令人厭惡,比如「停止歧視!藏青色不是深藍色 #保持覺醒」。
17.
社交場合上,在與陌生人的對話中拋出「覺醒」一詞,會是確定對方政治光譜位置的簡單方法。不必投資太多時間在不舒服的爭執上,只要注意他們的反應是點頭、尬笑、或翻白眼就行了。
18.
近來,有些人試圖從網路誤用、迷因哏或釣魚標題中奪回覺醒一詞,恢復黑人意識的精神。
19.
覺醒時常和年輕人的義憤與樂天同在。看那些 2019 年英國公投脫歐後,遊行要求二次公投的學生人數、或是全球各地由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而近幾年來,年輕人參政人數破紀錄,在此也是一項佐證。
20.
最終,覺醒的根本是愛——對自我、家人和人類的愛,就如同不公不義的根本是恨一樣。
21.
覺醒的本質固然悲觀,但它仍懷有希望。要尋找芭朵歌聲裡的美麗世界,就需要相信——那樣的世界確實存在,或者至少是個可以打造的未來。
註1:Great Awokening,專指 2014 年開始,美國種族政治板塊的挪移。自由派在種族議題上愈來愈左傾。
註2:Redbone 一詞過去在美國南方用以代指多元種族的個人或文化,或在地理、種族上不同的特定群體。如今,redbone 則泛指膚色較淺的黑人,即非裔與其他族裔所生的混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