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占了很特別的位置。不論東西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卻又被賦與諸多負面象徵的家畜動物,可能還真找不到第二種。講起豬,主題若不是食物,通常便是各種罵人字彙的花式組合,好比笨、懶、髒、肥、色、貪。
許多受歡迎的作品中,不乏讓人印象深刻的負面豬,《西遊記》中二師兄豬八戒就集上述多樣人性缺點於一身,偏偏生了個豬臉,所有問題就導向豬身上;經典的諷刺小說《動物農莊》裡,號召革命、推翻人類掌控,最後與人類平起平坐、再也無異的豬們;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主角千尋的父母冒犯神明而變成豬,當千尋對著父母大喊:「不能吃太胖喔!會被殺掉的!」一幕成為網路梗圖,戲謔的用於春節年假或其它放縱口腹之慾的場合。雖有《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說》牧羊的小豬,或是現在小孩深愛的《粉紅豬小妹》(佩佩豬)等等,還是難以推翻人對豬的刻板印象。但要為豬平反,較常會聽到特別強調豬愛乾淨且聰明的說法,我會認為這是比較的結果,是不同動物生存所需的條件和準則不在同個尺度。
豬不像人以清水洗澡而是滾泥巴降溫、去除寄生蟲,豬的乾淨標準和人類完全不同。而聰明與否,則端看生活是否需要這個技能,人類認為的聰明,可能非豬的生存必要條件;如同豬能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比方說以鼻子拱土來尋找地下的食物。人類對豬的認知印象,絕大部分來自圈養過度密集的髒亂環境,還有因人工育種後改變的諸多特徵。人類飼養豬的歷史已久,現在飼養的豬,不管是哪個品種的豬,高價的伊比利黑豬還是寵物麝香豬,源頭都來自「野豬」,也就是台灣常說的山豬。
野生動物為了生存,得努力覓食,面對掠食者,同種間彼此也要競爭才能留下自己的後代。野豬相對被馴化的家豬較有正面或強大的形象,神話中對野豬的描述大多是勇猛善戰,兇悍且具破壞力。中國東北亦有「一豬二熊三老虎」的說法,不是指這三種動物對戰時的戰鬥力高低,而是動物的危險性。人因野豬受傷的案例遠超過熊和虎。野豬的體型無法像家豬一樣巨大,但相對精壯,有堅硬的厚皮披覆粗毛,成年公豬的尖銳獠牙可輕易刺穿人類皮膚,母豬雖體型略小又沒有明顯長牙,但育幼時為母則強的媽媽是絕對不能惹的。
雜食的野豬適應性強,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豬科動物,橫跨了歐亞大陸和部分非洲,從溫帶到熱帶,叢林到草原,都是適合牠們的棲所。野豬也因人類活動而被引入澳洲和美洲,免不了地再上演生態災難,但許多原本的棲地則因開發而不再有野豬的蹤影。
其它的野生豬科隊友,包括獅子王中辛巴的好夥伴彭彭——疣豬,這是非洲大草原經典意象的動物之一,像個精瘦粗獷的戰士。同樣住在非洲,卻離不開雨林水源的紅河豬,一身亮眼的橘色毛皮搭配設計感十足的黑白色臉紋,可說是豬界的大美人。印尼群島上的鹿豚有一對長到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獠牙,其穿過口鼻上捲一路長到眼窩,然而像凶器的長牙不僅非公豬的武器,還容易鬆脫斷裂,看似裝飾性大於實用目的,其實是讓母豬依據牙的長度和完整來擇偶的重要資產——能保有愈完整牙的公豬代表愈健康強壯,值得做孩子的爸。
有趣的是,不少動物因為體型或特徵而掛有豬名或被誤認成豬,像馬來貘就常在動物園被小朋友喊著哇好大的黑白豬;海豚在《本草綱目》中被李時珍稱「其狀大如數百斤豬」;挖地洞的土豚有圓長的鼻子和豐滿的屁股長得像隻光溜溜的小型豬;比較另類的是住在深海的海參——海豬(seapig)像隻粉色半透明的外星小豬。
豬年剛剛落幕,值星生肖也將由鼠來交接,在此推薦可由一身刺的豪豬和高人氣療癒明星水豚,這兩種「掛有豬名」的龐大老鼠來無縫接軌,直接從豬換成鼠。
台灣人習慣農曆新年將該年生肖動物取諧音字加入祝福語中,2019 本該是「豬事大吉」的一年,然而非洲豬瘟的陰影而使得不少人聞豬色變。感謝防疫人員和米格魯們的努力,台灣至今未受非洲豬瘟侵犯,暫時不用擔心沒有滷肉飯可吃。
豬幾千年來被人類馴化當家畜食用,如今也有人將體形較小的豬當特殊寵物飼養。台灣流行過一陣子的「麝香豬」,最初炒作至一隻上萬圓的身價,被商人謊稱是不會超過 30 公斤的迷你豬。相較可重達 200 公斤的肉豬,麝香豬約 70 公斤,的確是很迷你,可是許多人並沒有預期家中會多出一位如此龐大的成員,結果就如大家所知的:長大後的豬被隨意棄養。實際上,「有夠大隻」還不是養寵物豬要考慮最大的問題,飼養前有沒有做足功課準備:如何保持吃多拉多的豬環境空間清潔衛生、生病要如何帶去醫院、是否有辦法長時間陪伴豬,才是合格飼主需要具備的條件。畢竟,會捅出問題的永遠不是豬隊友而是人類隊友,特別是當你像照顧家人一樣的對待寵物豬,還有人看似挑釁的問「養大了要吃嗎?」
豬是食物還是寵物,答案可以並存嗎?日本有過一個和豬有關的生命教育課程「小 P 和 32 個小學生——生命的授課 900 日」,記錄一班四年級學生,由老師帶領飼養一頭名為小 P 的豬長達 900 天,大家合力餵食、清掃豬舍,陪伴小 P 成長,最後交由孩子們投票決定要將小 P 飼養終老或是送至屠宰場。這個探討飲食還有生命的課程紀錄,電視播出後引發熱議,有人批評過於殘忍,當然也有非常認同教師理念的人。正反兩方評價皆有,從不同面向來看也有不同答案。2008 年小 P 的故事改編為電影《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拍攝時也以類似的概念讓飾演學生的孩子們去思考,真實反應出內心對這堂生命課程的體悟。台灣很多國小班級有飼養班寵,但要飼養到像小 P 一樣的動物、還要決定最後的去留就不太會發生了。
小 P 最初並沒有被定義是什麼,而是在飼養過程中讓孩子們去定義,才會讓不少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生命課程吧。畢竟「用心照料必會成為食物的動物」,和「寵物被殺來當食物吃」是完全不同的事。而台灣的現況是,不論是食農教育還是生命教育都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人類對豬的依賴不只是生存面的吃或是情感面的寵物。現代育種追求讓豬健康長得快,肉多多又會生,大規模飼養豬比以往容易,生活中的豬製品隨工業發展也遠比過去多樣。
荷蘭藝術家克里斯蒂安(Christien Meindertsma)在《PIG 05049》一書中,花了三年時間追蹤一隻編號 05049 的豬,拍攝了 05049 製成的 185 種產品,豬皮與豬骨內的蛋白質提煉而出的明膠廣泛用於加工甜品、並運用在果汁和紅酒的釀造過程中吸收雜質,豬油添加在肥皂、保養品中,在科學實驗、醫療、工業材料,甚至還有軍武製造中都有豬的一部分。如果妥善利用,一隻豬能完整不被浪費,這樣看來,包含我在內的大部分人,或許貢獻度都還沒一隻豬來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