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與阿格拉巴之亂

最近,迪士尼陸續釋出了蓋·瑞奇(Guy Ritchie)導演的真人版《阿拉丁》劇照和畫面,幾個主要演員的膚色和族裔也再次引發熱議。因為 1992 年那部同名賣座動畫片,而一直擺脫不了醜化阿拉伯人惡名的迪士尼,可能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動畫電影竟可以影響地緣政治。

說好的阿拉伯人呢?

慎重其事的迪士尼甚至為了真人版《阿拉丁》大費周章從 Google 挖來了新的副總茱莉·安·克羅米特(Julie Ann Crommett),讓她專責處理「多文化觀眾參與」事務。

克羅米特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向外界說明選角過程:「這部電影是我們長久以來第一次有機會如此正面描繪阿拉伯文化,也提供了很棒的機會,讓我們可以選用來自該地區的演員,或是由該地區擴散到其他國家的演員。」

她的用語不無狡猾之處:因為歷經半年、橫跨 15 國、據說有逾 2,000 人參與、一度人選難產,甚至讓電影檔期延後的坎坷選角過程,最後結果是讓有一半印度血統的英國籍演員娜歐蜜·史考特(Naomi Scott)扮演茉莉公主,來自埃及的加拿大籍演員梅納‧馬蘇德(Mena Massoud)扮演阿拉丁,神燈精靈則由非裔美國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扮演。

而說好的阿拉伯人,又在哪呢?

以假亂真

事實上 1992 年的動畫版就是完全由白人配音,其中甚至出現了「如果他們不喜歡你的臉就會砍掉你的耳朵」等醜化阿拉伯人的歌詞。

「《阿拉丁》絕對不是那些影評人說的充滿娛樂元素的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奇幻電影,而是對於全美 300 萬阿拉伯後裔以及全世界 3 億阿拉伯人無比痛苦的警訊,提醒我們令人憤怒的阿拉伯刻板印象就跟神燈精靈一樣,神出鬼沒、無所不在。」黎巴嫩裔美國民族學者傑克·沙辛(Jack Shaheen)在 1992 年帶頭抗議這部迪士尼的賣座動畫,雖然這促成了迪士尼修改歧視歌詞,但已經無法阻止這種伊斯蘭恐懼症隨著電影熱賣而在全世界青少年心中發芽。

法國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在談《阿拉丁》時解釋到為什麼美國電影總是有精采的故事:「因為美國人是編造故事的高手。他們入侵一個國家之後,還有辦法立刻生出一個故事來正當化。」

高達的酸言酸語是因為這部電影上映時,正值第一次波灣戰爭期間。其實劇本設定故事場景為巴格達,但為了避免和現實世界的戰爭扯上關係,於是上映前臨時無中生有,虛構出一個叫做阿格拉巴(Agrabah)的城市。

奇妙的是兩年前有個網站試圖誤導讀者,故意詢問美國兩黨支持者是否支持政府轟炸「阿格拉巴」這座不存在的城市。這個惡搞民調意外證明了《阿拉丁》令人害怕的實質影響力:在共和黨支持者中有 30% 贊成轟炸,在民主黨支持者中也有 19% 贊成,最怵目驚心的是在川普總統支持者中不明究理地贊成轟炸的比例高達 41%。

迪士尼樂園中,《阿拉丁》遊樂設施的布景,印有故事中的虛構城市阿格拉巴。(Getty Images)

阿格拉巴到底在哪裡?

「阿格拉巴到底在哪裡?」跟真人版選角爭議歧視,是個一體兩面的問題。

雖然劇本原設定在巴格達,但動畫版中那個虛構的城市,根本不是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風格城市,而是完全是按照印度古城阿格拉的泰姬瑪哈陵的風格設計。這就難怪迪士尼會覺得,半個印度血統的人來演阿拉伯人也沒什麼差。

《一千零一夜》本就出自許多人參與撰述、添補、翻譯的故事接力,也在近似「喝水傳話」的故事接力過程中變成東方主義(Orientalism)產物,混入了各種西方人對東方的空想。

原著中各個小故事的來源,不全然來自阿拉伯,也包含了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埃及,甚至是中國。事實上,書中〈阿拉丁神燈〉這個故事甚至是法國翻譯家安托萬·加朗(Antoine Galland)在 1710 年翻譯的法文版本才編入的。

於是真相終於大白:有學者認為,《阿拉丁》的故事很可能是發生在中國新疆,而阿拉丁、茉莉公主和神燈精靈,根本應該是維吾爾族人(註)!


註:在加朗的版本中,整個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而從充滿虔誠信仰的日常對話中,可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穆斯林,且未提到儒、道等漢族特徵思想。現中國區域的民族構成長期都包含穆斯林,故有學者推測,整個背景可能位於突厥斯坦,也就是現在的中亞與中國新疆地區。(參考資料:Moon, Krystyn (2005). Yellowfac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 23)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