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那年夏天,我退伍回到台北,第一份工作是為映象唱片發行的英國女歌手 Rox 撰寫專輯樂評。那也是我第一次以音樂寫作糊口,而除了音樂之外我什麼也不會。半年後,我開始在唱片公司和版權公司上班,一面代理發行西洋獨立唱片,一面幫創作人賣歌給國語歌手,音樂職涯算是正式開始。音樂這碼子事,從業內看起來和業外很不一樣。業內人無不希望自己保持歌迷的純粹,卻往往難以避免熱情耗損的工殤;局外人好奇想窺探其中祕辛,但瞎子摸象,總不得其門而入。在某些改朝換代的動盪時期,常聽見有人聲稱音樂的不變本質,以試圖迴避外在環境對音樂的可能影響。然而從創作到發行,從聆聽到迴響,沒有一件事是在真空中發生。
比起台灣唱片黃金年代的轟轟烈烈,過去這十年表面上音樂當然不會消失,但內裡卻有些焦慮倉皇,發展的脈絡也破碎凌亂。最大的改變,自然是串流的全面普及,從 KKBOX 一家獨大,到現在國內檯面上喊得出名字的收費平台至少七家。科技公司正式接掌音樂產業的命脈,大幅度決定利潤分配或宣傳版面,這是過去一樣做為通路的唱片行從來沒想過的事。還記得那些實體對決串流的論辯,如今看來似乎可笑,但分潤機制造成的貧富兩極、演算法推薦形塑的伸手牌樂迷世代等現象持續發生。耐心已不存在,一首歌必須從第一秒就抓牢耳朵,否則逃不過被跳換下一首的命運。不少音樂人自嘲在這「行動娛樂」時代做專輯需要勇氣,作品再好也擋不了各種可能的分心。
音樂的聆聽難以獲利,報導音樂的媒體也無法倖免。常態營運的實體音樂雜誌完全絕跡,少有人為之心存一絲懷念。如今在網路上看到的音樂媒體,大概都不是獨立運作,而是背後有其他事業體在支撐,媒體成為一種品牌形象、一種可談判的資源。隨著社群媒體解放了話語權,專業的音樂論述也不再被需要,音樂作家的養成環境因此崩解。
若比對十年間的金曲獎名單,會發現台灣流行音樂的變遷慢得不像流行,泰半歌手永遠位居樂壇要津。當年的星光幫紛紛在螢光幕前站穩腳步,接著數不盡的中國實境選秀節目靠高規格製作霸佔版面,到現在網路原生的《聲林之王》為台灣奪回觀眾目光。來來去去,普羅大眾對於音樂的理解與需求層次顯得進展緩慢。另一方面,代表獨立音樂的金音獎才剛剛問世(首屆為 2010 年),可十年後早已交替了一兩個世代,美學潮流快速流動固然是好事,卻也意謂著獨立音樂多麼難以維生。主流與獨立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前者用後者當作創意與年輕的保證,後者則暗暗渴望前者的資源與曝光量。即便許多人否認,當中確實有道跨不過的鴻溝,那是長年的產業結構與消費文化習慣所致。
話雖如此,有兩件事倒是主流獨立皆然。第一是發展中國市場,幾乎所有志在音樂全職的人都難以逃開,少數因政治理念拒絕(或被拒絕)往來者通常得另尋其他維生方式,內需不足的情形十分嚴重。許多主流音樂人將根據地遷至北京,而中國樂迷甚至創造「灣灣六傑」一詞,指稱當地最受歡迎的六組台灣獨立樂團。第二是跟著全球趨勢,嘻哈鋒頭逐漸壓過搖滾。數位歌曲發表的便利、宅錄設備取得與學習容易,比起苦練封閉和弦,這一代的年輕學子可能更愛押韻寫詞、取樣編曲。搖滾樂手另闢嘻哈企劃不是新聞,出身巨大的轟鳴的 Leo 王破天荒拿下金曲歌王便說明了一切。
說起搖滾,大家可能都忘了從前普遍著迷歐美舶來品的年代,敦南誠品音樂館盡頭那面獨立搖滾牆象徵它的榮光。大概五、六年前,還在做國際唱片代理的我某次與小白兔唱片店長閒聊,才知道現在的學生樂迷消費的反而以台灣樂團為主了。2015 年 3 月底,The Wall 展演空間前後任經營團隊巧合地選在同一個週末舉辦大型音樂節打對台,最後代表前任的大港開唱擁著其壓倒性高人氣近乎完售,後任的 T-Fest 雖邀請國際大牌藝人仍門可羅雀,僅一屆就停辦,文案刻劃的未來藍圖也化作泡影。後來回想,這正是歐美獨立音樂在台灣市場崩盤,本地作品扶搖直上的象徵。當年那些代理品牌,大多也紛紛瓦解了。
曾幾何時,從學生到地方政府都辦起了音樂節。根據非正式統計,全台灣以音樂節為名的活動平均是一天一個。場景看似熱絡,向來為人詬病的是千篇一律的演出陣容,以及極低的演出費用與硬體預算。就在今年,大港開唱和覺醒音樂祭兩個全台最大型獨立音樂節接連喊停,加上春吶外借品牌、甚至大型電音派對也陸續取消,讓人不禁好奇,過去的市場究竟是如何「撐」出來的?
最撐音樂產業的,當然是政府。各種標案、獎補助案,養活多少相關的工作者和藝人。以金音獎來說,去年的第十屆,報名件數足足是第一屆的四倍之多,獲補助發片的入圍者比例也相當高,無論質或量都有顯著提升,當中不乏風格獨步全球的台灣特有種。可是問題依舊,市場沒有擴大也沒有深化,根本吃不下這麼多的作品。再說,政府可以撐你,當然也能亡你。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預算兩千萬遭當地議會刪除,堪稱慘劇;辦音樂活動常需要與公部門交涉,同樣得看人臉色。與外國朋友聊起,沒有人不羨慕台灣政府的大力挹注,但究竟這個產業得被養多久才能自立更生,又該怎麼養?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此文刊出時,選舉大抵已塵埃落定,接下來四年的文化政策會如何影響台灣的音樂,也許心裡已有個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