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西部,訓練獵鷹一起狩獵皮毛與食物,是組成當地文化極重要的一環。然而,此項獵鷹傳統卻曾日漸沒落;如今,獵鷹技術交棒至新一代阿爾泰哈薩克游牧民族手中,他們將此傳統視為自身認同的一部分,並試圖在現代社會中保存這項傳統
蒙古・巴彥烏列蓋——每週五札曼博(Zamanbol)放學回家,就如其他地方的青少年一樣,完成作業與家事。週六,她安好馬鞍,騎馬深入覆雪的山中,與值得信賴的夥伴一起狩獵:她那隻訓練有素的猛禽。

14 歲的札曼博是一名馴鷹師。蒙古阿爾泰地區,哈薩克游牧民族的年輕一代,為了在這不斷被科技改變的世界中與自身的文化及荒野連結,他們承襲了百年傳統。札曼博也是其中一員。
這位年輕的獵人每週都去城裡上學,週末回到游牧家庭的蒙古包,她的生活一直都有老鷹陪伴。
祖父馬泰(Matei)把這頗費工夫的馴鷹技藝傳授給她。在祖父的陪伴下,她甚至曾與她的老鷹一起獵過狼。
祖父教導札曼博所有他具備的知識——如何呼叫飛行中的獵鷹、停在她的手臂上時如何輕聲對牠細語。祖父過世後,她繼承了他珍愛的猛禽。

「祖父去世後,我想延續他的志業,」札曼博說。
正如札曼博自幼學習這門技藝,通常在獵人艱辛地爬上懸崖、從巢中捕獲雛鷹後不久,獵鷹訓練就開始了。獵人和鷹之間,最後會培養出持續多年的緊密關係;有些維持超過十年以上,甚至還有些獵人提起獵鷹時,就像是在談論自己的孩子。
獵人常常對他們的獵鷹唱歌,好讓牠們習慣自己的聲音。
雌鷹比雄鷹更大更強壯,幾乎只用於狩獵。一旦獵鷹成長至約7公斤重,就會伴隨獵人們一同騎馬進入山區,獵人在山裡放出獵鷹四處搜尋獵物,目標通常是狐狸與兔子。
但是,狼才是真正的大獎,雖然獵鷹進行危險殘暴的捕殺時,獵人會擔心獵鷹的安危。

馴鷹傳統在上個世紀幾乎絕跡。蒙古西部巴彥烏列蓋省的阿爾泰哈薩克人將之保存了下來,目前當地至少有 400 名哈薩克族人正式登記為馴鷹師。
該省是蒙古唯一以哈薩克族和穆斯林為主的省分。
如今,這項技藝以及其在阿爾泰哈薩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與外人分享,這或許是史上首見。
獵人們聚集一堂,參加金鷹節(Golden Eagle Festival),展開一場為期兩天、開放遊客觀賽的比賽。
2016 年一部紀錄片讓阿爾泰哈薩克文化登上國際舞台,這部頗受歡迎的紀錄片敘述了年輕馴鷹師艾紹爾潘(Aisholpan)的故事,她於 2014 年贏得金鷹節比賽冠軍。
僅僅是將獵人齊聚於此,就已是一項後勤壯舉,因為多數獵人都是游牧民族,有些人沒有手機,也沒有固定的郵寄地址。許多人乘坐在馬背上,披著狼皮和狐皮沿著土路奔馳而來。
節慶期間,蘇聯時代的汽車點綴大草原,當地小販出售描繪哈薩克人生活的掛毯、印有蒙古諺語的皮裝書,以及製作精美的蒙古鼻煙壺。孩子們坐在地上,用羊蹄骨玩著傳統遊戲嘎拉哈。



根據政府官方表示,前來共襄盛舉的外國遊客數正在增長,2018年的金鷹節吸引了逾1,000名觀光客到來,且共有120名馴鷹師參加比賽。獵鷹從山頂上放出,馴鷹師騎著馬在山腳下搭建的臨時競技場等待。
比賽目標是要讓獵鷹在20碼寬的區域內回到馴鷹師身邊。為了吸引獵鷹的注意,馴鷹師高舉肉塊,大聲喊叫。
並非所有獵鷹都成功與主人相聚:今年只有18組做到。每當獵鷹成功找到馴鷹師時,草原上便爆出觀眾的驚嘆歡呼聲。
第二輪比賽才會選出獲勝的獵鷹,牠們如何捕獵拴在奔馳馬匹上的哺乳動物屍體,為這輪比賽的評判重點。
和許多阿爾泰哈薩克人一樣,24 歲的馴鷹師科爾哈納特(Kholkhanat)習慣人們以名字稱呼他們。他回想起 10 年前在金鷹節第一次見到外國人的情景。當年 14 歲的科爾哈納特在比賽中得獎,他們來到薩格賽(Sagsai)這個村莊幫他拍照。
在2018年節慶的週末,導遊帶遊客到科爾哈納特家與他的家人共進晚餐,並與他的孩子們合影留念。
有些學者擔憂,這個節日將馴鷹作為一種表演,無法呈現原先用以尋找皮草與食物的文化脈絡。
但許多馴鷹師把這個節日視為慶祝傳統的方式。阿斯克爾(Asker)是另一位年輕獵人艾格琳(Aigerim)的父親,他說他歡迎外來訪客,而且享受來自世界各地攝影師的關注。
「這張照片紀錄了我的歷史。」阿斯克爾說。
對年長的馴鷹師而言,一張照片就能讓他們驚嘆不已。但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對年輕的阿爾泰哈薩克族人來說,照片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跟狼皮、獵鷹與蒙古包一樣稀鬆平常。
札曼博騎馬上山打獵時,經常讓她的朋友跟著,一同在崎嶇土地上自信地馳騁,盡情嬉笑著全速飛奔。
在女孩們貼上臉書的自拍照中,札曼博的獵鷹在她們身邊宛如同伴。「妳的老鷹很可愛。」一則留言寫道。
科技讓世代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世界各地皆是如此,連巴彥烏列蓋也不例外。但對於延續獵鷹傳統的少數人而言,這成為連接哈薩克族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
14 歲的艾格琳從小深受獵鷹吸引。最近與父親阿斯克爾打獵時,兩隻獵鷹各自從他們的手臂飛離,接著出人意料地一同獵捕了一隻狐狸。



阿斯克爾說,在他漫長的獵人生涯中,與孩子和獵鷹在一起時,是記憶中最珍貴的時刻。
對札曼博來說,她的獵鷹象徵著她的祖父母,儘管今天和她一起打獵的老鷹並非祖父送給她的那隻。
根據習俗以及出於憐愛,獵鷹最終會被野放。13歲時,她送走從祖父那繼承下來的獵鷹。
許多獵人描述,當獵鷹最後一次從他們的手臂飛離時,在心中那深切的悲傷也伴隨著一份予獵鷹最好的祝福。
在札曼博野放獵鷹之前,她的家人為此宰殺了一隻羊。她在牠的腿上綁了一條白絲帶,上山與牠道別。
「我很不捨,」札曼博說,「但我想給牠自由。」

Suvdantsetseg Tsagaanbaatar 協助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