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的傳遞與想像 ——《給火星人類學家》幕後策展思考

「在受到疫情影響而關在家裡的時候,生活裡白天的時候關燈,夜晚開燈這樣平常的小動作會被放大感受,」《給火星人類學家》策展人張君懿說,她去年十月開始邀展,邀請幾位藝術家來台創作。然而在疫病流行下,三、四月各國創作者都隔離關在家,預計到七、八月民眾可能都不能出去看展。「那是滿奇怪的時期,等於是四月份將這場展覽確定轉型為線上呈現。」這次在疫情時光裡的策展經驗,似乎夾帶著待傳遞的訊息意義

自全球進入不定時的隔離那刻起,也等於重新定義地球(我們生活場域)的時間與空間。《給火星人類學家》共有十五件作品,藝術家們將網站介面當作是「展覽的場所」來發想。「過往我們發想提出作品是跟場所有關,可能會去思考什麼樣的場所?有什麼樣的作品?這些藝術家都是對場所敏感的,也蠻關注當下世代環境,所以我第一個邀請他們從網路出發去思考作品。」張君懿說,她向藝術家們提出的另一個題目則是,如果想要留下一個什麼東西給探勘人類地球的火星人類學家,關於地球上的藝術,會留下什麼線索給他們?用這兩個提問,讓創作者出發。

何采柔,20200804,複合媒材(給火星人類學家提供)

這次的策展概念起源自藝術史學家、哲學家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在 1989 年《以藝術之名:對於現代的考古學》書中,他想像火星的人類學家來到地球,對於「人類命名為藝術的東西為什麼是藝術?」感到好奇,那個火星人在研究地球上的各種時代宗教儀式都沒問題,但唯獨對於「藝術」這個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說法困惑。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假設埋藏在張君懿的創作與策展經驗裡,「2006 年我就做了一個錄像作品給火星人:如果在沒有電的時候我會怎麼做作品?現在,則是思考著藝術家如何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做作品,支撐起對未來的想像。」張君懿表示。

「藝術家從線上網路去思考作品是什麼?作品可以是什麼?每個物件本身都是一個超連結物件。」張君懿解釋著實體與網路同步策展的時程,線上展覽網站大約從七月開始架設,需要前置拍照,也要留給網站工程師作業,一直到開展前現場也持續在測試修改。

展覽中的作品有兩個版本,各自存在 martian.beauxarts.tw 網站上與新北市藝文空間裡,互為補充對話。張君懿試圖去思考鬆動「件」的想法,作品通常以為是「一件」,這個展覽中,觀者可以看到所有創作想法聚集在這裡,但各個藝術家的想法正在不同場合不同介面,分化成不同型態的作品。

張君懿認為,當打破所有認知想法都集中在那「一件」,藝術家的想法不僅從一件去思考,是否有多重複數的型態?怎麼去盤點作品?這會是有趣的思考。

「從藝術出發給火星人的想像,充滿著末世的想像。」她說,這次主題令國外藝術家特別有感,正在隔離的狀態,這樣的操作方式反而讓他們很有興趣投入這樣的題目,兩週後就交出想法與規劃。

《代罪者》作者杜利安‧高登(Dorian Gaudin)原本規劃要自己在現場做一個機動的陶瓶,不斷地自己碎掉再自己合起來,改為現在由每週展覽網站由人票選出心目中最醜的,每週砸毀一個有名字的花瓶在現場這個形式——仍屬於創作脈絡裡,不是重新設定的作品。每週末,參觀者線上票選出最醜的陶瓶將於實體展場落地粉碎,在展覽結束前,會剩下一個陶瓶,最後一個,會是楊維爾、還是由紀子或金伯利?由觀者共同決定。另外,高登遠在美國無法來台現場創作,這個過程也翻轉了藝術家跟策展人的關係。於是,從去鶯歌選陶瓶,怎麼排,每個瓶子的間距要多少,高度要多少……開幕前他甚至要求張君懿來負責砸毀瓶子,就像在遠端遙控木偶一樣完成了這件互動作品。

杜利安‧高登(Dorian GAUDIN)作品《代罪者》。(給火星人類學家提供)

「這些藝術家都不是擅長在網路上創作的人,但這些作品不是跟原本的思考斷裂,而是開啟一個新的連結。」張君懿表示。從實體展覽空間感受比較空蕩,這也是來自她持續地關注參觀者的身體如何跟空間構成一件事情。她將燈光保持藝文空間原有的顏色,展場鬆鬆的,營造出像是在網路介面的瀏覽狀態,同時現場許多連結跟互動螢幕,也需要參觀者擁有手機(與網路)的隨身性質——人類以網站與手機作為互動方式——「以往看作品就是要在現場,如今,每年都要去威尼斯雙年展都去不了了。」

相對線上展覽沒有上下左右感受,身體到了展覽現場,會有著地心引力的身體感,踏入新北藝文空間第一展間的長型空間,會有許多從高處下來的視覺:像是何采柔的《20200804》以紅色線路切割寬闊的一道道框景,線路尾端的燈泡呼應著其線上作品《20200610》裡落下的燈泡、賴志盛的《手紙》從展場高處垂掛隨風飄動。天花板這塊黑色占了很大的面積,年輕雕塑家徐瑞謙根據鋼架的大小將作品隱密存在天花板的空間,跟過往他經常做的立在地板上的大型雕塑不同。

賴志盛,《手紙》,不鏽鋼、衛生紙、風(給火星人類學家提供)

擅長以錄像裝置呈現日常反覆行為的陳萬仁,在現場的作品是一座方形範圍的 LED 燈光,站在燈下,我們曬的陽光是 LED 面版提供的光;手機與網路頁面裡則是呈現有一組組的人在沙灘毯上玩手機的人,他們像是植物在吸收光線,同時是曬 LED 光的人。

陳萬仁作品,一只發光的 LED 平板燈,提供了他的線上作品《I’m Little But I Have Big Dreams》中的度假場景,一盞永不熄滅的光源。(給火星人類學家提供)

克羅德‧克勞斯基(Claude CLOSKY)是此次展覽藝術家 15 位裡頭最有線上網站創作經驗的,《拍賣價》是一個線上遊戲,根據蘇富比拍賣作品,隨機出現兩張圖,讓觀者判斷藝術作品價值,二選一哪一個價格較高?在過程裡促使人去思考藝術市場如何遙控人們心中的美的價值。

畫作裡藏有的符號訊息總會令人著迷,在《低調的作品——向布勒哲爾致意》這個互動遊戲當中,提供了適切的感受。你可以在現場將貼滿牆面充滿詩意的指示句子好好讀一遍:捏著某人的鼻子、在貓身上掛鈴鐺、把光放在籃子裡、試著從一塊麵包去摸另一塊麵包、為魔鬼點一支蠟燭……在現場玻璃紅外線螢幕中選取這五十條線索圖像,最終,有耐心的你會見到布勒哲爾畫作全貌,如同一位人類學家。


給火星人類學家 To Martian Anthropologists

展覽期間|— 9.28
線上展區|martian.beauxarts.tw
實體展區|新北市藝文中心(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
開放時間|9:00 — 17:00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