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含柔術的設計武道——專訪日本設計師色部義昭

許多日本設計師都頗有專屬的哲學與觀點,希望在作品中完成對業主的委託也能呈現出個人創作特色。在打造草間彌生美術館的視覺設計前,色部義昭已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包含市原湖畔美術館、於ggg美術館舉辦的個展「色部義昭:WALL」。但色部義昭卻很明確地表示:「我是一位沒什麼風格的設計師。」乍聽之下有些愕然,隨著採訪進行,他的哲學像是一面澄澈的湖水,慢慢地邀請觀眾進入他的世界


2017 年底眾所矚目的草間彌生美術館在東京神樂坂開幕,擔任 VI (Visual Identity)設計的便是色部義昭。他在為這套視覺設計時,思考著來到此美術館的人們都是想進入草間彌生世界一窺究竟的藝術迷,因此他擷取草間彌生簽名筆跡的特徵,設計出粗體英文字的 Logo,文字本身帶有一股強烈的力量之外,細節之處仍希望表達女性柔美的感受。

(©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強韌又纖細的設計特徵

草間彌生的創作能量十分驚人,早期在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日本畫後,開始在作品中抽象地表現天地宇宙萬物;受人注目、彷彿要延伸到宇宙世界盡頭的網絡作品,則是 1958 年到了紐約後才開始大量創作,1970 年代因病歸國後,將過去創作中的圓點、網狀、男根等元素解構,再重新構築成現今被世人認識的彩色世界,草間彌生作品裡一直有著那種不願屈服於生命中困難的強大精神力,以及潛藏在作品中那股總希望讓人間充滿愛的柔軟氣息。色部義昭笑說:「我在提案時還放上草間彌生炯炯有神的兩顆眼珠子,藉以表示希望在 Logo 中表現出草間彌生的堅毅精神。」小小的提案技巧果然順利說服藝術家業主過關。

館中還有幾個有趣的巧思,像是色部義昭將草間彌生簽名的頭文字「y」作為特徵設計出具有識別功能的多色貼紙,依據不同身分如一般參觀者、貴賓、媒體等分別使用。顏色的選用有紅、黃、藍、金等,看似亂數選擇但其實跟草間彌生慣用的顏料色彩有關,是被規定好的顏色。美術館採完全預約制,每天固定時段讓參觀者交替進入,這些不同顏色的貼紙也用作識別不同時段的客人。為控制人流,草間彌生美術館為單向通行,因此在館內的圖標設計上,色部義昭將箭頭融合階梯,一目瞭然地讓客人能知道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通行方向,頗為有趣。印有白色圓點的透明提袋則是希望買了周邊產品的藝術迷帶回家重複利用,就算是裝自己的私物,從外頭看起來還是很有草間彌生的藝術世界感。

色部義昭擷取草間彌生簽名筆跡的特徵,設計出粗體英文字的 Logo。(©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以最少的元素營造畫面

除了草間彌生美術館,千葉縣市原湖畔美術館的改建計畫色部義昭也參與甚多。最初此美術館名為「市原市水與雕刻之丘」,2013 年改建時邀來色部義昭擔任美術館 VI 設計統籌,甚至後來更換名字時採用他的提案,更名為「市原湖畔美術館」。美術館所在地位在一個很美的高瀧湖畔,波光粼粼的感覺讓他想起自己非常喜愛的知名畫家福田平八郎,在 1932 年繪製的日本畫作品——《漣》,那是一幅畫在銀箔的畫布上,用深藍色顏料的簡單線條反覆描繪出風吹過水面泛起的漣漪景色,不同角度觀看時會如同湖水反光的感受,既抽象又寫實的表現獲得當時畫壇極高的評價。

位於東京神樂坂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色部義昭為美術館做的視覺設計。(©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市原湖畔美術館的 Logo 設計如同這幅畫般,色部義昭以簡馭繁地用像素畫的概念,用一顆顆方塊堆積出以線條構成的 Logo,實際製作時也使用了銀色製作 Logo。這些遠看像是摩斯電碼的長短線條抽象地構成了人們想像中的湖光水影,變成動態設計時,緩緩變化的感覺就像是被風撩過湖面一般的視覺感受。對他而言,用最少的元素讓 Logo 能在情境中被觀者想像出最廣闊的畫面,是他做此設計時一直思考的事情。因為在湖畔,這個設計也會因日光反射而閃閃發亮,與周遭環境呼應,讓這個設計不只融合在自然裡,還能借用周圍的力量能發揮出超越想像的視覺效果。或許正因為色部義昭並不是一位自我風格十分強烈的設計師,才能讓自己的感官成為一面網目極細的篩子,在環境中找到設計的切入點。

從居住環境中尋找設計切入的靈感

瞭解到色部義昭的設計師人格,再觀看在 ggg (Ginza Graphic Gallery)展出的「色部義昭:WALL」時,便能理解他並非展出自己的設計,而是展出街區表示板之所以要重新設計的理由。如同台灣一般標示地址的標示牌設計、尺寸經歷多次改革,有的住宅壁面會貼著同一住址、卻諸多尺寸設計不一的標示牌,日本也是類似的狀態,標示路名的街區表示板尺寸與設計不甚一致。

「色部義昭:WALL」展覽中,針對街區表示板(右)重新設計的新提案(左)。(©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其實原本的街區表示板是由杉浦康平與中垣信夫兩位平面設計師所設計,但為了來到日本旅行的海外觀光客也能辨識,加上英文後使得原有的設計失去統一感,沒有重新設計的結果也失去易讀性。色部義昭認為,街區表示板就像是日本住家前會懸掛的「表札」一般,是屬於街道的名牌。像這種在街上一般人根本不會在意的小地方,如果能用設計調整好視覺上的一致性,就算是亂七八糟的街景也能帶給初來乍到的觀光客整齊的初次印象。

在這個針對街區表示板重新設計的提案中,為了讓英文也能清楚閱讀,他設計了橫式街區表示板,文字則是請來字體設計師——鈴木功設計出一套「Tokyo City Font」。鈴木功從經常使用於表札及橋樑名稱的「楷體」獲取靈感,將街區表示板的黑體細節處融合了楷體的抑揚頓挫,全新的「Tokyo City Font」看起來有著連結現代與傳統的氣息,頗能彰顯出東京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文化。

設計師的社會責任

色部義昭每次來台灣都喜歡觀察台灣街道,尤其經常看到台北公寓陽台會種很多植物,有的甚至會長出陽台來的感覺很可愛。近年來由於公民意識覺醒,許多台灣設計師也希望藉由設計來改變生活環境,前陣子台灣的水越設計對變電箱進行改造,相對於設計同溫層大多數都認為是一個好的改變,也有一派民眾覺得這樣的山水變電箱醜歸醜但很有台灣味。色部義昭提到,最近東京也為了電線桿是否要地下化一事有頗大議論,對他而言,像電線桿或是變電箱等物件,能夠埋到地底不存在於路面上是最好的狀態,因此比起平面設計師可以做點什麼事情而言,他認為應先盡量縮小變電箱本身在路面所占有的體積才是對的方向。「但如果在連這點都未能實現的的現實狀況下,積極地想對這個變電箱以設計師的身分做點有趣的改變,我倒是認為蠻有趣的。」色部義昭說,在這樣進行改變的初期,能引起這種正反兩面的討論反而是個好現象,隨著每次的議論都會慢慢推進這個議題的演進,逐漸引導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對的方向。

提到街區表示板設計改造的計畫是否有被東京都廳採納,色部義昭無奈地笑著說:「有將資料送給東京都廳相關的市政人員,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得到回音呢。」但他也說,像這樣積極地為自己生活環境進行設計就算官方沒有給予正面回應,在社會也會泛起漣漪,帶來正面的影響。像他就因為這個展覽接到了「日本國家公園」的 VI 設計總監委託,不只設計了 Logo,也設計了指標。全日本有 34 座國家公園,做好 VI 設計不只能服務到全國人民,也能讓外國觀光客看見日本設計的魅力。一般來說這些國家公園的指標文字都以黑體為主,達到快速辨識的功能。但他認為,國家公園有著豐富的自然美景,取代單純辨識的機能,應該加入一些明體文字的感性線條,讓人在視覺上感到一些柔和的韻律感,因此他建議採用明黑混合的字體,但這樣的字型屬特殊字體,必須請專門的設計師來製作文字,成本大幅增加。不過還好有之前與字體設計師鈴木功先生合作過的默契,馬上敲定合作。「這個專案因為業主是公家機關預算不多,34 個公園難以個別編列字體預算,最後是在一個相對便宜的預算下,請鈴木先生設計好文字後,開放權限讓所有公園下載使用於指標,他甚至特別製作配合漢字的歐文字體讓眾人使用。在我心中覺得像這樣不問個人利益的投入方式或許也是一種社會設計吧。」色部義昭說。

「色部義昭:WALL」展覽中,牆上照片記錄日本住宅外的表示板已失去易讀性。(©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對色部義昭而言,如果需要用一句話定義設計,「Design 就是『設計』!」他笑說,翻譯成中文的話可能難以理解,在日文漢字中,「設計」二字比較像是在描述建造建築或生產物品時,從無到有整個一連串的過程,包含研究、開發、經營、修繕等層面,是一個連鎖反應的過程。有些設計師很有風格自成一家,但色部義昭像是位謙沖自牧的柔道家,將自己歸零,成為一個容納萬物的器皿,借力使力地在每個專案環境裡找到最有價值的部分,從 0 到 1 地進行一期一會的設計。在他的設計裡,能看見世界,也能看見自己。

(©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本文感謝富邦講堂協助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