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喲娜啦蛋包飯

Planets Encounter 一個人的小宇宙

專欄作家_李明璁

「你們還記得,我們三個一起去的那家在橫濱的蛋包飯嗎?」與相識十幾年卻已多年未見的兩位老友聚餐,吃到一半我突然問起。

友人 F 說:「我前不久去日本時有路過,雖然已經沒開了,店頭似乎還保留原貌。」另一位友人感嘆道:「阿嬤過世好一陣子,連她的兒子應該也都退休了吧。真可惜,那麼美妙的一家食堂,就這樣斷了傳承。」

轉瞬竟有點語塞,在林森北路六條通的沖繩料理店裡,這三個台灣人好像突然掉入了遠方的、青春的、逝去的味覺記憶裡……

十五年前,約莫是像現在一般的春夏交替季節,當時分別因工作和研究而旅居東京的我們,偶然循著一本地方性情報誌來到這個食堂。店內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裝潢;不過,深咖啡木桌和酒紅色絨布座椅、老派泛黃的壁紙、古典油畫風格的貓咪肖像、以及手寫的菜單,全都如此鮮明遺留著昭和時代的氣味。

點完餐後,來招呼的阿嬤借了我們帶去的情報誌,她不需老花眼鏡逕自就讀了起來。坐在那個看來已經夠老、但似乎還是比她年輕的古董電話旁,她不忘吆喝著在廚房忙進忙出的兒子:「靠窗那桌的咖哩飯上了沒?」;然後很客氣地問坐在裡面角落的我們:「這本雜誌可以借我影印嗎,我想給其他客人看?」

「紐約時報的記者也來過喔」,阿嬤突然對我們說了句英語。「因為之前橫濱外國人多,所以我總得學會幾句嘛」,她靦靦卻又掩不住驕傲地對我們開了話匣子。

阿嬤的名字是棚橋喜代子,生於明治四十四年(西元 1911 年)。父親原本從事貿易,1923 年因關東大地震廠房付之一炬,為了營生在港邊開起一家小食堂,取名「梅香亭」,賣當時有點時髦的日式洋食。

從協助父親到接棒經營,從十出頭的少女變成高齡 90 的阿嬤,超過三分之二個世紀的時間,喜代子固定每天五點起床張羅食材。她和丈夫、以及日後長大主理廚房的兒子,日復一日地,熬煮濃郁卻爽口的紅燒牛肉燴飯,煎炒金黃嫩滑而入口即化的蛋包飯蛋皮。

雖然開店態度如此執著堅持,但有趣的是,喜代子也樂於嘗試「創意料理」。比如,於紅酒燴牛肉裡加點特製醬油,在咖哩中混合牛奶、起司甚至蘋果或草莓,都是她的得意作品,也深受饕客喜愛。阿嬤大膽的食譜,可以說就是現代日本和洋混血精神的縮影啊。

那個午後非用餐時間,店裡僅有我們一桌台灣客人,而桌上則只剩美味到幾乎被舔噬清潔的空盤。櫃檯上的電視播著 NHK 兒童節目,儘管店裡並未見到小朋友身影。健談的喜代子阿嬤,一會兒和我們開講天南地北昔時今刻,手裏也沒停下來地整理帳冊和進貨單;一會兒接了電話和不知哪家的另一位阿嬤聊些有的沒的,隨後轉身鑽去廚房,和兒子討論一下晚餐準備事項。

一種時空凝結的、舒緩安逸的氛圍,自然地佈滿在這狹小而凌亂的空間中。不過是個極其普通的午後食堂罷了,卻讓橫濱觀光大街上標榜復古、刻意妝點的餐館們相形失色。

而那盤沒有任何「裝飾性」(如果拍起照來大概也不怎麼好看)的普通蛋包飯,扎扎實實就是以直球取勝的庶民美味啊。無論是銀座名店「煉瓦亭」的元祖蛋包飯,或者是綜藝節目很愛拍攝的那種「戲劇化蛋包飯」(鏡頭特寫扒開半熟的抖動蛋皮),在我的味覺記憶排序中,竟然都讓位給「梅香亭」這盤平凡不造作、有層次但沒匠氣的家常蛋包飯。

再次證明(就好像漫畫裡的將太發現了極品壽司的秘訣、或者《深夜食堂》之所以如此療癒雋永的原因):美食之所以成為美食的永恆香料,始終都是一種溫柔開放的人情味、與執著守護的生命力。

一期一會後的臨行,喜代子阿嬤熱情地送我們走出店門。暮色中,港風毫不客氣地吹亂了她的銀髮,她早已習慣而毫不在意地瞇著眼揮手道別。沒想到,這麼一鞠躬點頭說莎喲娜啦,就真的是永別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