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字體排印學 從魯德到施密德,施密德到你——導讀《本質》
魯德思想的原點
《本質》原著是瑞士的平面設計師、字體排印師及教師艾米爾‧魯德(Emil Ruder)於 1950 年代舉辦的四次演講內容集結後以英日雙語翻譯出版的作品。
從 1950 至 1960 年代,魯德以「瑞士字體排印風格」的主要推動設計師的身分聞名。
在設計史的教科書中,特別將以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漢斯‧諾伊伯格(Hans Neuburg)、卡羅‧畢瓦雷利(Carlo Vivarelli)等人的《新平面》(Neue Grafik)雜誌為首的蘇黎世派相關思潮做為瑞士字體排印風格的代名詞提出。
另一方面,魯德與其同事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共同擔綱的巴賽爾設計學院字體排印學課程,以其獨特的造型思想為基礎的教育,創造了被稱作「巴賽爾派」的非主流方向。所謂「獨特的」,指的是相對於系統性的蘇黎世派字體排印學重視以網格為基底的資訊構成,巴賽爾派即使同樣以資訊傳達為目的,卻同時也奠基於既自由又詩意的構成方式。
魯德做為巴賽爾派的領袖及倡議者,以《字體排印月刊》(Typographische Monatsblatter)為主要舞台展開了活躍的寫作活動。集結於本書的講演實錄,也是發表於該雜誌上的作品,而這也成為了魯德於 1967 年所發表的經典著作《字體排印學》(Typography,暫譯)的出發點。
如同於書中序文中所提到的「在開闊的視野下,始能一窺細微之處的全貌,進而做出正確的評斷」,魯德以廣博的知識為基底,自在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探討了字體排印學與廣大社會狀況及個人生存之間的關聯。
與理論性的整理、體系化的《字體排印學》不同,《本質》一書活靈活現地講述了魯德的思想、其背景歷史脈絡,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
《本質》的本質
魯德的整體論述中採取了將造形置於人的生命與社會之中探討的態度,於〈平面〉一章中所引用的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以及於〈節奏〉一章中援用路德維希‧克拉格斯(Ludwig Klages)節奏論之處也可看出這種傾向。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受到克利(Paul Klee)及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甚至於 19 世紀後半一戰前後於歐洲開展的「生命哲學」(Lebensphilosophie)影響甚深。
「生命哲學」指的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潮流,這種潮流主張要回到無法透過合理、科學性的思考捕捉的生命基礎,恢復對於貫穿社會及歷史整體的生命之流的覺知能力。魯德的論述即可說是將字體排印學做為人的感性與公共世界銜接的領域,進一步探求其中的「生命哲學」。
像這樣將思想種植於人的生命根源的態度,或許會被認為與合理性與機能性背道而馳,此兩者常被當作近代設計的原理。
但是,如同包浩斯所象徵的,近代設計的思想與主張恢復人類精神及感官原初之力的運動經常是一體兩面的,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
在近代,科技占據了人類社會中心,主導著敘事性,而藝術做為一種周邊裝置,以形體或顏色為媒介,企圖喚回人類精神的根源力量。做為將這兩者銜接起的運動,當代設計(Modern Design)由此而生。
遵照這個模式,或許可以這麼說:瑞士字體排印風格之中,有朝「中心」也就是機能和工學前進的蘇黎世派,也有朝「周遭」也就是原初性及多義性前進的巴賽爾派。魯德的字體排印論即是將這種固有於近代設計中的非主流思想,以「活字」這種物質做為起點獨自發展出來的。這種字體排印學即使經常遭到批判主觀、獨斷,但從人與物與社會的關聯作為字體排印的基礎來發展造形,這種態度裡正有著它的「本質」。
贈與與文化創造
魯德的思想從發表至今已過了五十年,並抵達了位處東亞的日本和台灣,我們現在應該如何理解他的思想呢?
其中一個,應該是它能夠提供我們一個視角,去思考規範了我們現代生活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網站、Email、社群軟體等在我們日常溝通中,大部分都是藉由網路的字體排印而進行的。在那其中交換著的文字語彙大大地撼動了人們的思想與感情,但另一方面在其基底的構造並未被意識到。魯德的論調即可成為讓設計師思考這種現代設計與社會的關係時的線索吧。
此外,透過魯德的教育所傳播的巴賽爾派字體排印學,也正能看出只有邊境地區才能達成的文化創造的可能性。與多樣的文化圈鄰接的巴賽爾,由於其地緣性催生出了它獨特的非主流字體排印文化。接著,再透過從世界各地前來學習的設計學生,將其文化的基因擴散出去。
進行本書企畫與製作的赫爾姆‧施密德(Helmut Schmid)正是一位曾向魯德求教的設計師,並以其思想為基礎於日本累積他獨特的實踐。
「設計就是態度」這句施密德的座右銘,正凝聚了他從魯德所繼承的事物。在近半世紀以日本為據點活動,留下許多設計名作的施密德,也和魯德一樣,透過教育與寫作對日本及世界的設計師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施密德可以說是將自己從魯德那裡接收到的事物,用他的一生繼續傳遞給其他的人。並非商業,教育與贈與的循環才是為人性奠定基礎的工作。關於這點,施密德和魯德應該都從沒沒無聞的先人們所支持著的字體排印學歷史中理解到了這點吧。
很遺憾的,施密德在能看到本書繁體中文版問世前,已於 2018 年 7 月過世。但本書現在如此傳遞到了你眼前。
在混亂的世界秩序走投無路的、資本主義中生存的邊境的設計師們,希望本書除了內容本身外,更能從態度上帶給你們豐饒的知識。
室賀清德 /《IDEA》雜誌總編輯(本文感謝臉譜出版協助)
翻譯/謝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