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時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關於克里斯丁‧馬克雷的《時鐘》

三點 44 分。我站在人群中,等待工作人員數人頭,依序進場觀看克里斯丁‧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的《時鐘》。有些人按捺不住,不斷地查看手機螢幕上的時間,排了不到幾分鐘便先行離場。

三點 50 分。又過了六分鐘,約莫只剩五、六個人排在我前面。 

「一、二、三、四、五⋯⋯現在開放十個人進場。」喔,終於輪到我了。我隨手瞄了一眼手錶, 顯示時間為三點 57 分。

進到展場,銀幕上出現了一個時鐘,時間顯示四點。 《心靈捕手》中麥特戴蒙在房間中侃侃而談、戴克發動迴旋車追尋銀翼殺手的腳步、王佳芝在咖啡廳等待下一次與易先生的會面、《你那邊幾點》中小康去鐘錶店批貨,又見他在人行天橋上敲敲打打招攬生意⋯⋯前半小時的時間我不斷查看手錶,好奇銀幕上的時間與真實時間是否相符。全長 24 小時,過去百年電影史中,出現時鐘、手錶、電子鍾或任何談論到時間的片段被重組成一個與現實同步的時鐘,所有的時間皆與實際時間吻合。

滴答滴答⋯⋯隨著時間持續地往前走;隨著上百個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物遊走時間之流,我便出了神,沉浸其中,整整兩個小時都不嫌久,還期望自己能不間斷地一直看下去。

歷時三年製作,《時鐘》在 2010 年首映於倫敦白立方空間(White Cube),次年獲威尼斯藝術雙年展金獅獎,此次於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版本為該館、巴黎龐畢度中心與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共同所有。這次展覽將是泰德現代美術館自《時鐘》納入典藏庫後首次公開展示,每月第一週假日開放通宵放映,完整呈這部作品。我不禁納悶,到底有誰可以不間斷地把整部片看完?

談論時間02
克里斯丁‧馬克雷,《時鐘》,2010,泰德現代美術館展出現場。© the artist,Courtesy White Cube (Ben Westoby)
談論時間01
克里斯丁‧馬克雷,《時鐘》,2010,泰德現代美術館展出現場。© the artist,Courtesy White Cube (Ben Westoby)

「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看不完。這真的沒什麼好擔心的,想看就繼續看,想上廁所就去,想吃飯就去吃飯,享受當下!」藝術家如此談論該作品。 克里斯丁‧馬克雷的視覺藝術作品其實不多,說起來也算是個奇人。他在七〇年代晚期是做音樂起家,他將唱片和唱片機當作樂器,製造出實驗性的前瞻音樂,在當時被稱為「無心的唱片主義發明家」(Unwitting inventor of turntablism)。1979 年起,馬克雷不僅發展 DJ 事業,也同時開始以藝術家身分進行創作,作品多探索藝術、聲音文化與電影的關係,致力於將聲音視覺化,轉化成不同種既可見又可觸的藝術形式 。

《時鐘》是一部將電影蒙太奇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藝術作品,然而它卻也讓我們忘卻蒙太奇由衷的「把戲」,或者說,那在此並不那麼重要。電影?錄像裝置?這部作品混雜了兩者,也同時也極具表演藝術的質性,觀眾必須親臨現場,讓自己沉浸在時與時的交織。留,或不留,最後都會錯失些什麼,那不是重新放映並拉到上次沒看完段落就能彌補的。俄國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其著作《雕刻時間》中談到觀影經驗,他認為「人們到電影院為的是時間:為了迷失在時間之中、消費時間,抑或為了延長某種存有經驗⋯⋯」

談論時間04
克里斯丁‧馬克雷,《時鐘》,2010,單頻道錄像裝置,24小時。©the artist,Courtesy White Cube, London and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電影時間、過去電影在拍攝的時間、我們所處的實際時間,全數的加總與交織,創造的又是什麼時間? 一開始觀看《時鐘》,我對於時間這件事非常在意,反覆對照電影中的時間與真實時間。然而,看久了,這時間對應便不是最重要的事。當代人談及時間總是焦慮的,老覺得時間不夠用,或是靜下來冥想也是一項被認為浪費時間之事。然而,這部作品賦予你的是一種觀看時間、思考時間的舒適感。我低下看了下手錶,那極為日常與平凡的此時此刻,卻可能某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間。馬克雷認為這部片是對「時間的沉思」。

當我們談論時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真真幻幻,時間是我們所想的時間嗎?我想,那些時間經驗的闡述談得更多的是感知。時間本是人為產物,我們被捆綁在這個時間社群中,卻又自由地在時間裡穿梭。時間存在於你我之間,是我們內化在身體裡的某種概念。

電影作為某種代表時間流逝的藝術,每個片段都是曾經過去時間的再現。我們每天活著,不也是體驗著時間的流逝?漂流在時間洪流中,有刻度的時間僅提醒我們存在的每一刻。時間造就我們,即使創造時間刻度與分分秒秒的是我們。時間從未停止流動,而《時鐘》中的每個片段亦是如此。終究,我們仍無法征服時間。

談論時間03
克里斯丁‧馬克雷,《時鐘》,2010,單頻道錄像裝置,24小時。©the artist,Courtesy White Cube, London and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