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的文化,用火的智慧

透過米亞桑戶外公司的獵人課程認識布農族魏大哥,他從小就學習在山林生活所需的能力,十幾歲就可以一個人在山上長天數追蹤獵物,也曾經幫助黑熊研究團隊在山裡的工作。我跟他上過幾次山,唯一有學會、他認可勉強及格的能力是「火」,像 CSI 劇情那種追蹤獸跡、設置聰明人道的陷阱、各種可用植物辨識⋯⋯接近零分,反正我一個人在山上會很快死掉。

認識獵人之前,滿羨慕歐美人士的用火文化,像是石頭堆砌的營火圍、精美的斧頭、露營區的煙囪爐、爐邊的各種優雅鐵件等等。認識魏大哥,我才知道他用火的方式雖然不牽涉到太多人工物件,但代表的經驗積累與智慧真的很有看頭。

台灣山區普遍潮濕,乾燥適合燃燒的枯木不可多得,必須學會辨識濕柴還能燒的樹種。取得木柴之後只要砍成一米多的長條,不但省力,更重要的是讓火從中間把柴燒斷,柴薪不夠的時候再把木柴推到炭床,火熱的碳床也能烘乾即將要燒到的濕柴。

一開始生火的方法,是把點燃的細枝放底下,依序蓋上愈來愈粗的枝條讓樹枝堆「悶燒」而不是煽風,因為要留住微弱的熱來烤乾較濕的樹枝,當樹枝堆夠乾夠熱時火焰自然會從濃煙中竄出來。除非下雨,大部分生火的過程都不需要吹氣、煽風,只要讓火「休息」、給它時間。

用耐火的樹種當作鍋架也是一絕,通常在炭床中站立兩三餐都沒問題,很難想像有木頭這麼耐燒。還有一種難燒的細枝可編成網球拍的大小,可當天然烤肉架把食材放在上面料理。因此獵人上山只需要帶鍋子、刀,燃料、鍋架、筷子、飯匙、烤肉架、野菜、肉類⋯⋯山上通通都有,應該算是登山輕量化的先驅。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