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鏡中倒影——2018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片

女性影展在今年邁入第 25 屆,我有幸受邀參與「台灣競賽獎」的初選,和其他四位評審自逾 100 部的參賽片中,選出 25 部入圍作品。這項競賽只要女性導演皆可參加,因此不但題材上不受到(影展本身著重的)性別議題的限制,形式上也不區分長、短片或是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實驗電影等等。

由此觀之,從參賽作品的組成來看,不論敘事風格的多樣性或關注的題材面向,都和在其他影展看到的台片分布,幾無二致。但同時,當主題關懷是偏向成長、同儕、社會環境或親情場景中的「女性經驗」,特別容易出現秀異的成果。這可以合理推斷是和創作者的生命經驗相呼應吧。於是,我們在一致認同「不需要特別優待性別議題作品」的標準下,選出了 25 部今年最優秀的入圍作。

這其中,唯二的長片之一是陳芯宜導演拍了 12 年的「海筆子帳篷劇團」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顛覆你我對文青小劇場的風景認知,開展出台上台下、創作者與參演者彼此切磋生命意義的行動;吳靜怡導演的《再會馬德里》則是一對母女的夢途對照,放下夢想的母親與踏上同路的女兒,她們的衝撞不只是前生和來世,還有命運自決的焦慮,看她們在台上共舞、互為彼此的依託和救贖,更是動人。

再會馬德里
《再會馬德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短片單元裡,一連串青春心事的作品中,最讓我驚豔的是《2 號球衣》,描寫排球校隊的王牌和板凳少女,各自上場/不能上場的微妙心理,不甘情願與嫉妒,在導演巫虹儀的調度下極其自然地流瀉,主角李雪的演出充滿爆發性,由此對應她在今年出盡風頭的《亮亮與噴子》相對安靜的角色,更透露出演技的寬闊度。《亮亮與噴子》在李宜珊的掌舵下,公路片似地遊蕩在一個小鎮的生活場景,一點都不亮的青春日常,卻有著涓涓暖意,全片不只群戲的調度自在,角色困境反映的階級景象,也足夠厚實。

2號球衣
《2 號球衣》(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亮亮與噴子
《亮亮與噴子》(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妙的是,參與《亮亮與噴子》劇組的董淑緣,從片中山羊客串的經驗得到靈感,拍出了帶點蓋.瑞奇(Guy Ritchie)風格的《小文空仔與那隻羊》,敘事是大將之風,演員對戲也不見斧痕;陳定寧的《離巢》則是微妙的母女心結,最親密的人糾纏最深,相處起來也最難心平氣和;這在林劭慈導演的《133 公里》(她同時是女主角,這點令我大驚喜)同樣得見:兄妹返鄉的沿路一直吵,隱含著背後的家庭裂痕,明明是處境相近的兩人,面對創傷的態度為何差這麼大?

離巢
《離巢》(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133公里
《133公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再說紀錄片們,黃開璟的《幸福無公式》紀錄女同志步入異性戀的婚姻想「試試看如何」,果然拍下了火車失控般的場面;陳蔚慈的《二十分》是在桃園經營工廠的韓僑日常,每晚都得每隔 20 分鐘處理一次的機具,把睡眠切得零零碎碎的,直叫人崩潰;伍心瑜的《臨演人生》可愛地跟拍一個做著功夫夢的男演員,不斷接下各種小臨演,怔怔地夢想有一天可以「升格」,可謂是有夢最美;朱詩倩的《海星女孩》紀錄有情緒障礙的女主角,該如何在現實生活裡與這樣的人相處?則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課題。

動畫片類,《曜》和《一如往常》不約而同地關注民俗場景,前者的作者劉庭安以手繪搭配實景,將傳統市場的生命氣味實寫化;後者的作者劉冠汶想必是個愛貓人,在廟宇裡穿梭的貓身、貓影,神韻捕捉精準,讓人看得入迷;還有《關於他的故事》,楊詠亘以各種實體媒材搭配手繪,精雕細琢一段家族的尋溯,不但辯證述史的能與不能,亦是多媒體敘事的熟成展現。

一如往常
《一如往常》(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關於他的故事
《關於他的故事》(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最後,許慧如帶著實驗性的紀錄片《臨時工》,找來幾位臨時工扮演自己,場景是假的,人物和他們的相處和甚至「做工」卻是真的,從中看到的即使不是工事現場,卻是人物本色。而我私心今年最推薦的是陳顗竹的《鄉愁/餘像》,以家庭影帶、相片搭配完整的口白,領觀眾踏上一趟自我的成長剖析,將親情歸檔,和傷痕直面,同時辯證了影像再現記憶的局限性。導演說自己「不喜歡美麗的東西」,但旁白裡的真誠和信任感,乃至對觀眾張開雙臂的勇氣,都著實打動我。衷心期待這位作者,以及參與女影的台灣電影人們,在創作的路上繼續找到力量,也給予我們這個社會力量。

鄉愁/餘像
陳顗竹導演《鄉愁/餘像》,剖析關於「我」這個存在、其肉身、其記憶、其影像,與死亡之間的關係。(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