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97 到 2017,不可不知的 10 張 20 歲英國專輯
1997 年,英國樂團電台司令發行了《OK Computer》專輯,20 年過去了,這張劃時代專輯的重新錄製與發行轟動今夏樂壇,讓我們不禁回首同樣誕生於那年的英國經典聲音;十張專輯,不計排名
OK Computer
1997/Parlophone
1997,一個電腦尚未普及、網路才剛要開始的年代,英國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推出了第三張專輯《OK Computer》;你沒看錯也沒記錯,當時就叫作《OK Computer》。這個專輯標題似乎提早預告了人類未來 20 年的生活型態:電腦、行動網路、智慧型手機。另一個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的事實是,這支曾與 Britpop 比鄰而立的搖滾樂隊,已將「Cool Britannia」這個口號甩得老遠,也把自己的基因改造成了《Kid A》。
Urban Hymns
1997/Hut
英國作家約翰.尼文(John Niven)的著作《Kill Your Friends》,或許不是第一部嘗試將 Britpop 拉下神壇的小說,卻筆直地命中了 Britpop 的衰亡,時值 1997。同一年,來自曼徹斯特的神韻(The Verve)樂隊也剛剛推出第三張專輯《Urban Hymns》;一首〈Bittersweet Symphony〉至今傳唱 20 年仍聲勢不墜(完全符合Britpop的基本規則,比方說綠洲合唱團的〈Wonderwall〉。)
Dig Your Own Hole
1997/Virgin
《OK Computer》與《Urban Hymns》的性格截然不同,命運交錯於當年英國工黨勝選、新政的背叛之下,構成一幅極端對照的社會景象。前者因商業成功與藝術成就名垂青史,後者儘管也是如此,前景卻是鬱鬱不歡。
《新聞週刊》(News Week)曾以:「回顧 1997 年的音樂,如同回顧啟蒙年代」來描繪這一年的音樂現象。的確,回想一下當你第一次聽見〈Block Rockin’ Beats〉是什麼感覺?是 BPM 突然變快的搖滾樂,還是它根本就是屬於未來的搖滾樂?撇開銳舞這個烏托邦不談,像化學兄弟(The Chemical Brothers)這樣的音樂組合,基本上通吃了搖滾與電子音樂(包括當時的夜店文化)領域。
The Fat Of The Land
1997/XL
相同情況還發生在超凡入聖的 Prodigy 身上。這個由連恩‧豪利特(Liam Howlett)領軍、以史上最長音樂字串 Breakbeat–Heavy–Electronic–Funk 歸類的音樂團體,象徵著 Big Beat 逐漸走向消亡(Britpop 如是),一個類似於美國Electroclash 風潮的崛起。
Portishead
1997/Go !
如果你想知道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的歌曲被放到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電影裡是什麼模樣?千萬不能錯過布里斯托 Trip–hop 三人組波提斯黑(Portishead)技驚四座《Dummy》後的同名專輯《Portishead》。故技重施的scratch、60 懷舊電影配樂氛圍,烘襯歌手貝絲‧吉本(Beth Gibbons)的聲色發揮,以及繚繞不去、詭譎陰森的時代氣氛,猶如地下儲藏室裡挖掘出來的音樂盒,不知承載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秘密與記憶?
New Forms
1997/Talkin’ Loud
當年你走在倫敦街頭,如果有人遞給你一只棕色紙袋,裡頭裝的不是熱騰騰的 Beigel Bake 貝果,而是 Reprazent 樂團(或者羅尼‧賽斯 Roni Size)的唱片,那表示你獲邀加入了一個全新的音樂社群!這個秘密會社來自牙買加移民家庭,師承 Trip–hop 的原鄉布里斯托;卻以一種更模糊曖昧的氣氛,將爵士、鼓打貝斯這些早被玩爛的老把戲,直接帶向水星(Mercury Prize)。
Ladies and Gentlema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1997/Dedicated
在通往水星的漫長航程中,傑森‧皮爾斯(Jason Pierce)所駕駛的形而上(Spiritualized)之船卻總是擱淺。他心碎地寫下《Ladies and Gentlema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一部流浪的太空吉普賽史詩;依舊喚不回凱特‧雷德利(Kate Radley)嫁作他人婦(她嫁給了神韻主唱理查‧艾希克羅 Richard Ashcroft)。
Vanishing Point
1997/Creation
所有競技的決賽,最悲慘的都是第二名,因為它必須眼睜睜地看著冠軍從手上溜走,卻無能為力。比如說 1997 年的水星音樂獎,最佳陪榜之一的原始吶喊樂團(Primal Scream),明明歪打正著地做出了一首電影《猜火車》的暢銷曲〈Trainspotting〉原以為如日方中,幸福來得正是時候,卻意外殺出了一個《Reprazent》羅尼‧賽斯(Roni Size)。
Young Team
1997/Chemikal Underground
坊間對於後搖滾(Post–Rock)的傳世說法不一,但沒人膽敢懷疑蘇格蘭樂隊魔怪(Mogwai)的地位。1997 年才剛一歲的小魔怪,憑藉著富士銀行專輯《Young Team》一舉刷亮了格拉斯哥後搖滾班霸的金字招牌;爾後 20 年多的是對其爭相膜拜與臨摹的徒子徒孫。
Homogenic
1997/One Little Indian
1997 年美國音樂網站 Pitchfork 上只有一張專輯獲得的分數高過於電台司令的《OK Computer》,那就是冰島天后碧玉(Bjork)的《Homogenic》。由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執掌封面與造型設計,馬克‧貝爾(Mark Bell / LFO)負責幫襯的節拍處理,外加碧玉首度擔任製作人角色,宛如劈開冰山的一把利刃,引領世人窺探(或重新認識)並創造下一個十年的「北歐」音樂綺麗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