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台日友情的時代意義——《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帝國下的權利與親密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朱惠足
麥田出版,NTD $350,平裝 / 288 頁

近幾年書市上有一股「日治時期熱」。對於日治時期台灣、日本文化史的相關書籍,無論學術專書或是通俗讀物都不斷出現在市面上,舉凡咖啡店、學校日常、城市生活、乃至於皇民化時期的宣傳戰都有相應的書籍可以閱讀,然而在這波風潮之中殊為可惜的是「文學創作情況」這塊卻一直沒有獲得注意。或許是因為文學的寫作、閱讀看似只應是學校當中的學科項目,而並非進入日常生活的休閒趣味,1930 至 1940 年代——台灣第一波文學創作黃金期——當中所出現的新奇、有趣、奇怪的事物因而少了一塊。

朱惠足的《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是她繼 2009 年《「現代」的移植與翻譯》之後的第二本學術專著,講述的是日治時期在台灣的小說當中呈現的族群關係與政治力學。說是學術專著似乎表示這本書相當生硬、難以進入,然而這本書的切入角度其實相當容易理解:人際關係。舉例來說:友情。

日治時期小說家龍瑛宗 1943 年的作品〈蓮霧的庭院〉講的是一段台灣人「我」與一個灣生家庭(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的兒子藤崎少年的友情。故事描寫從一開始同居一屋簷下往來的生澀,到自在的相處、一同玩樂,分享未來志向……後來因為「我」生了病得到藤崎家悉心照顧,最後「我」搬離前往台北,藤崎家庭之後也搬了家,直到過了五年才收到音訊,發現藤崎少年從軍去了。

朱惠足怎麼帶大家看這段「看似」純真的友情呢?這本書最重要的核心在告訴讀者人與人——並以之衍生出的族群與族群——之間的愛恨情仇到底揭露了那些日本統治之下的景象。於是,套句當前的流行話:你的友情不是你的友情,「台日友好」在這個歷史階段具有的關鍵意義首先不能被抹煞:1943 年是大東亞戰爭打得正火熱的時期,前一年年初日軍才剛占領了新加坡。

儘管龍瑛宗的小說常常帶有濃烈的自傳色彩,但這邊不必然假定這個台灣人家庭教師是否實際存在,而重點就是在於這個時機點塑造一段台日友情的時代意義。朱惠足如此提醒讀者:「〈蓮霧的庭院〉中的殖民地友情追憶、以及小說結尾對於「民族融合」的謳歌,背後有著「大東亞」民族建構的歷史背景」(p.147);而故事一開頭提及藤崎少年總愛在蓮霧樹下吹的〈荒城之月〉一歌,除了歌曲本身召喚的是對(已逝去的)日本古典的哀愁以外,整體場景設定在具有南國風情的蓮霧樹旁,呈現的是當時日本的「南方想像」與「反(歐美)近代化」的複雜糾葛(p.144-145)。如是,朱惠足透過對於小說中各種人物設定條件的符碼與關鍵物件,一個單純的友誼故事變得複雜、立體了起來。

這只是一個例子,顯示在本書當中朱惠足看待小說創作中呈現的歷史條件與虛構的想像如何折射出現實的處境。本書不同章節中處理了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台灣人描寫)警察與漢人民眾(第一章)、(日本人描寫)警察與原住民(第二章)、男性跨越年紀的友情(第三章)、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婚姻關係(第四章)、最後則是台日混血兒的問題(第五章),其中大略可以分為是相愛與相恨兩種——或者,以朱惠足的話來說,「仇恨」與「親密」。朱惠足在序章裡面透過比較 19、20 世紀各殖民帝國之下不同階級、性別、族群往來——仇恨、友情、相愛、組成家庭——的人際關係如何投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並以此作為分析一系列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基礎。

即使這不是一本困難的書,然而這本書仍然是一本學術論文。那麼,對於一個非文學相關的專業讀者可以從這本書獲得什麼?首先,本書各章以議題取向,先從議題開始(例如霧社事件、警民衝突),再導入各作家、文本的分析,對於對這段時期的文學發展史並不瞭解、卻又對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瞭解的讀者來說是相當適合認識日治時期作家的方式——本書涵蓋的作家包括台灣人作家、在台日人作家、甚至是來台旅居(未定居)作家等,知名者如進出日本內地文壇的龍瑛宗、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大東亞文學賞得主庄司總一,也有在學界外較無名氣的濱田隼雄、真杉靜枝、坂口澪子、黃寶桃;本書中甚至處理了一些目前在學界也少人知曉、研究的作家,例如山部歌津子與川崎傳二。

再者,在現今對於日治時期文化史的書籍當中較少碰到嚴肅的殖民政治的議題,而本書當中對於殖民統治採取的角度是在知日、而不親日的角度切入探討帝國日本在統治台灣時連帶的各種殖民意識形態如何呈顯在小說書寫之上,可以作為是一對照閱讀日本帶來的現代化成果與殖民化成果的兩面性。

最後,雖然閱讀文學作品是很普遍的閱讀行為,但「文學文本探討」的書籍、特別是關於台灣的文學探討似乎一直都沒有太大的市場;朱惠足在本書中於是並非講述日治時期的「歷史」本身,而是解析歷史、社會、文化如何在文本中留下刻痕,透過的是解讀文本的方式:找尋、象徵、人物、情境、場景設計,而這些設計如何與當時歷史、文化、社會互相嵌合。

虛構的小說折射出現實的處境——這並不表示歷史與虛構有孰優孰劣之分,但或許重點是作為一個讀者如何透過閱讀技法與歷史知識的疊合,將文本當中的密碼拆解出來。朱惠足在本書中,帶領讀者走過了一條又一條日本統治期台灣的文學,尋索當中的人際軸線,而這是一種交互參照:從歷史事件解讀文學符號,再由文學虛構看見其折射出的、歷史的暗影。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