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嗎?最好先問什麼是人類

人類對於科技發展經常有兩種擔心,一是「去技能化」(deskilling),二是「取而代之」(substitution)。上次專欄討論了前者,這次我們來談談後者。所謂「取而代之」,與去技能化緊密相關,指的是當科技能夠做愈來愈多人類會做與能做的事,某些能力甚至超越人類,人類就會被科技從原來的位子趕下來。這種「位子」,有兩種層次:小範圍可指人際關係中的角色,或者工作領域中的職位,大範圍則指人類身為萬物之靈的地位。

擔心科技在人際關係中取代人類,最常見的例子是性愛機器人(sexbot)。一派論者認為,性愛機器人可以提供身障者或情感交流困難者「性」與「愛」兩方面的基本權利,但有更多的反對者憂心,性愛機器人的發展實際上正在鼓勵和創造人類與機器的不正常關係——如果機器人能夠滿足人類各種慾望與需求,那麼我們將失去與其他人類交往的必要。

這種擔心並非不能理解,但可能過於放大,原因是:人際關係的珍貴與有趣之處,主要在於它的「不可預測」。人際交往——尤其是談戀愛,多數時候都像打乒乓球那般你來我往,我們很難確定或知道對方的回擊/應如何。如果對方的球路全然可預測,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感到滿足,但時間一久,無聊感將逐漸浮現。性愛機器人大多是這種可以預測球路的對手,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們本來就設計來讓人類在人際乒乓球中獲勝。

機器在工作領域取代人類,是從 19 世紀就已經存在的焦慮。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紡織機,造成許多手工工人失業,這些工人因為憤怒所以經常搗毀工廠裡的紡織機,被稱為「盧德主義者」(Luddites)。如今這個詞用於泛稱反對科技發展的運動與抗議人士。盧德主義的問題,在於忽視整體圖像:個別工作職位可能被機器取代,但就過往的歷史來看,科技發展通常帶來更多的工作,而非更少。換句話說,整體的工作職缺其實變多了,問題是人們是否願意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

暢銷作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曾在《被科技威脅的未來》 一書中預言,盧德主義過去或許是錯的,但現在很可能成真,原因在於:當「動手」為主的藍領工作被機器取代,人類可以往需要「動腦」的白領工作移動,正如過去一百年來發生的那樣。但現在,人工智慧(AI)的發展正在追趕、甚至超越人類的動腦能力。換句話說,人類全體失業在即,因為人類的最後防線——智慧——即將被 AI 科技擊潰。這個論點,正好將我們導向最大範圍的取代焦慮。

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嗎
從目前的 AI 發展來看,人類地位不保的擔憂實屬多慮。(Getty Images)

如果機器變得跟人類一樣聰明,甚至比人類更聰明,人類還能號稱萬物之靈嗎?我們是否會被趕下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依稀記得,AlphaGo 打敗人類最強棋手李世乭的那天,許多人開始哀號人類地位已經不保。事實上,從目前的 AI 發展來看,這種擔憂實屬多慮。

AI 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窄」的(narrow),另一種則是「普」的(general)。窄的人工智慧只做一件事情,而且做得很好,比如說人臉辨識,而普的人工智慧則像人類,可以做許多事情,但都不太專精。顯然,AlphaGo 屬於前者。當李世乭敗陣下來,轉頭拿起水杯喝一口水,這個簡單得不得了的人類動作, AlphaGo 即使有個機器身體也做不到。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問,人工智慧贏在何處?答案是:有明確規則的競賽,比如下棋和算術。明確的規則,意味著理性的推理。試問,在這種「一板一眼」的規則競技上,人類怎麼可能贏過機器?我們之所以擔心被機器超越,正是因為我們把人類定義為「理性的動物」。我們把人類最像機器部份拿來和機器比較,甚至常常要求人類就該理性——像一台依循規則做出判斷的機器。

不可預測、不按牌理出牌、不理性,才是人類的天性。在崇尚理性的現代社會,這些經常被視為人類的缺陷。事實上,這反而是人類的獨特之處,讓人類難以被取代。

我要說的是,科技發展並未威脅人類的生存和地位,而是人類看待自身的方式。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