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之城》:殖民時代的最後回眸

《失落之城》改編自 2009 年出版的同名傳記,描述 20 世紀初期英國上校珀西.哈里森.佛斯特(Percy Harrison Fawcett)多次前往南美亞馬遜叢林探尋失落古城的歷程。他持一反主流觀點,主張南美洲曾經存在比英國更古老的失落文明,將這不知名的城市稱為「Z」,意指扭轉並補足西方對世界文明觀點的最後一塊拼圖。可惜多年間尋找「Z」的探險皆功敗垂成,佛斯特最後也消失在叢林之中。

導演詹姆士.葛雷(James Gray)小心翼翼地在紛雜豐富的素材裡遊走出他對於 20 世紀早期西方文明的觀點,亞馬遜叢林的「綠色沙漠」不再是另一處黑暗之心,主角對探險的執迷與拋妻棄子也不走傳統的心理分析。失落古城之謎,九死一生的冒險,角色的英雄旅程,這些觀眾期待的戲劇元素,也在敘事刻意拉開的距離下退居次要。影片核心於是落在佛斯特處在古今文明交錯中的自我觀照。

電影以佛斯特的三次探險旅程劃分為三幕,年輕時,他急欲在戰場上立功獲取勛章以洗刷家族污名,在苦無機會下接受了皇家地理協會的指派,前往南美叢林為帝國經濟利益探勘並仲裁巴西和玻利維亞的國界,卻在白人未曾踏足的秘境發現古文明曾經存在的痕跡。此後他以探險家的身分建立名聲,從原本執著於家族、國族與殖民主義的軍人,轉變為意圖開創西方文明視野的探索者,佛斯特前方是充滿未知的「Z」,背後卻是當時陷入戰亂與衰敗的歐洲。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一場戲,或許是中段佛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身處毀滅與死亡的地獄,卻仍心繫叢林中那一大片的翠綠景色,兩個文明疊合的意象極為動人,也模糊了人類歷史瘋狂與理智的界線。主角和妻兒的矛盾與和解,探險同伴之間的友誼與衝突,面對叢林從征服到臣服。電影第三幕逐漸塑造出一個自外於時代的理想主義者形象,探險也轉為往內在探尋的私人旅程。

每次叢林中的生死交關,閃過他腦海的家庭回憶像是混雜著私人情感與對文明、生命和死亡的探問,展現出曖昧且令人著迷的多重寓意,像是遁入未知殖民之前對殖民時代的最後回眸。美國導演詹姆士.葛雷長年堅持獨立創作,其作品的復古氣質也像是屬於另一個時代的美好。

本片的殖民與探險的題材讓人想到美國導演法蘭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現代啟示錄》及荷索(Werner Herzog)的《天譴》、《陸上行舟》,甚至古典的敘事風格與史詩般的時代背景也讓人聯想英國電影大師大衛.連(David Lean)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本片不及上述經典的壯闊與奇險或許是來自作者內斂的創作性格,刻意去類型化的嘗試和編年片段敘事的推移,卻也帶出意在言外的情感層次與時代情懷。膠片拍攝的美麗畫面,沉穩細膩的敘事步調,連同音效、配樂和縈繞不散的結尾意像,是一次令人難忘的觀影經驗。


片中佛斯特上校帶隊二訪亞馬遜,尋找古老文明存在的證據。(威望國際提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