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與瑪莉亞,一個左手癱瘓的中年男子,與一個年輕的亞斯伯格症女孩,皆在一間屠宰場工作,他是資深的財務經理,她則是剛剛到任的品管監測員。她的雙眼光芒耀眼,他的瞳仁則像灰雜的短髮一般黯淡。有天,他們陰錯陽差地發現:兩人每天晚上做的夢,竟然是同一個!
夢裡,在一片冰雪的森林中,他是一頭公鹿,而她是雌鹿。他為她找到一片肥美的綠葉,她吃了,難忘那滋味。導演恩伊達.伊爾蒂蔻(Enyedi Ildikó)在《夢鹿情謎》(On Body and Soul)一開場,就以詩意的夢境奠定了讓人陶醉、又有一點不安的氣氛,而夢境和現實的交錯,標出敘事的晝與夜,也讓奇幻的底蘊,伴隨著相對冰冷的情節。
發現夢有靈犀的兩人,自然愈靠愈近。整部《夢鹿情謎》即是一個戀愛故事——或應該說,是戀愛養成的故事。然而在開場後不久,及結尾前幾分鐘,各有一顆血淋淋、讓人不忍卒睹的鏡頭,道出導演不只要拍溫暖的愛情劇,也要直視某種殘酷,意圖讓觀眾反思,甚至是驚痛。這樣焦慮的因子散布在劇情各處,讓你不看到最後,不確定是要往晨曦的微光、還是最無助的黑暗走去?
而這發生在一座屠宰場,那當中對生命「不得不」的冰冷,則是陪襯小調,如同《海街日記》談到安寧病房的時候說:你永遠不能對這些死亡習以為常。在屠宰場裡,你不能真的不在乎,但也要足夠堅強,才撐得住自己。《夢鹿情謎》的兩位主角都踩在這鋼索上,他們都有殘缺,但也都有溫柔。
來自匈牙利的恩伊達睽違十八年,終於拍出這部新作,在向來很政治的柏林影展一舉拿下金熊獎,電影本身是輕巧、精緻的,它的好,在於能多層次地解讀。片中的夢可以是單純奇幻的設定,也可以是隱喻:那靜謐美好的,是兩個殘缺的人各自小心翼翼、安全藏起的自我,當這樣的兩個都不善於、無法對旁人伸出手(reach out)的心靈感應到彼此,那則夢只是讓他們更放心、更篤定於接納彼此的橋樑。
甚至,若再引入片名的意象:身體(body)與靈魂(soul),或說是愛情裡的情慾和心靈,看似對應到兩人在現實中吃力、笨拙地以肉身互相靠近,在夢中則安穩地以靈魂相守——但是等一下,真的如此想當然耳嗎?會不會其實,夢中毫無疑問的「在一起」是慾望先行的衝動,而現實裡早已無甚生趣的他、願意冒著出糗的危險主動試探,不諳人際的她更願意去學習、克服言語和肢體的距離,這些付出和努力,才是兩人靈魂的提升?
到了末尾,這究竟是個美夢成真?還是美夢已經不再?沒有確切的答案,或許夢裡任何的疑惑,都要在現實裡面對。因為愛不會永遠是夢,而且在殘缺的世界裡,我們才能牽起彼此伸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