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的雜木雜草?

野地裡的生活與植物緊密相關,條件再惡劣、不適耕作的荒地都會長出各種植物,暫且很不敬地以雜草、雜木稱之,其實他們都有名字,種類繁多,生命力旺盛。只是我為了生活與他們競爭多時、屢戰屢敗,實在無暇好好欣賞。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喝下一口職人魂

如果要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台南,大概就是「游刃有餘」吧。在不同現場裡的職人,都有這般態度,努力但又不過度用力,厲害而內斂。許多人會深刻喜歡上台南,絕不是因為當地政府和店家,媚俗地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膚淺的觀光話題。相反的,就算只是一碗湯、一杯茶,職人魂都要精巧地傳承下來,同時也讓生活有個百年安適的靜好節奏,這樣就好。

啤酒、玉米與在地媽媽:一則「社會設計」的小故事

設計學院關心如何創造更好的產品(Better Product),社會學關心的如何打造更好的社會(Better Society),我是一位在設計學院教書的兩棲類社會學家,對於「物與人」如何攜手「共好」有著無法分割的關心熱情。設計師雖說專研物的造型與功能,不管美觀或便利終究對象還是人,但設計師慣常採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人的想像」跟社會學關注的人類群體距離遙遠,所以要怎樣將社會學者的觀點連結到設計師造物現場的熱情,一直是我過去幾年日夜修煉的頭痛課題。

市場的女力:從豬肉販到野菜攤

我很快發現這個豬肉攤,像是一個家族化的小公司,且母系社會的氣味濃厚。從分工、傳承到接班,大家長洪媽媽扮演著慈祥又嚴厲的主帥角色。而原本生活在台北、每天搭捷運上班的大媳婦,自從嫁到這裡、披上圍巾拿起大刀,如今也有了撐起攤位的大將之風。

專欄作家_鄭陸霖

序曲。一個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

意外地,透過這些「與物共舞」的跨界對話,學生們回饋給我,她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學「複眼思考」窮究物理的溫熱存在。一些勤奮的學生穿梭於我分散在大學部、研究所、在職班的課堂,如拼圖解謎般試圖捕捉她們在設計教室裡感受到的「活的社會學」,這讓我在專欄走到第十期的此刻,突然有個紙上策展的奇妙念頭。

電子書「撥頁」新經驗

閱讀,一直都是雙手並用,心思不斷調控決策,在文字的虛擬空間、意識之流中頻繁往返的積極活動。不管是要往前重訪故事人物之前出現時的場景對話,恍然大悟回頭確認是否讀懂了之前感到困惑的段落,瀏覽尚未閱讀的章節預感走向以免迷失方向,甚至探望在另一條歧路上的讀者分身確定仍在等待會合。我們暫時離開目前的閱讀點,開始「撥頁」的動作意義多重豐富,在在顯示出閱讀的非線性。每一次的「離開」都預設了要再「回到」約束的分手點,書本章節文字所搭建的虛擬時空則構成了閱讀的身體持續穿梭運動的經緯座標。

愛。人們 The Lovers

愛,雖然遠不及聖靈崇高,又總脫離現實,且在商業渲染放大中聽來庸俗無比,糖衣或許真的灑了太多,但是把「愛確實無所不在」(Love Actually is everywhere) 當成值得在聖誕節宣示提醒的事,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可是件非比尋常的罕事。在親密愛人的擁抱中肯定接納彼此,默默在佳節許願,要在節日過後的日常細微繼續發光給愛,當然也要帶點神經質地一再確認仍活在愛中,卻是只有「活在現代」的凡夫俗子才能理解的生存意義與存在難題。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市場一角,追憶似水年華

五十年前,先生從新埔移居竹東,相識相戀,決定共度一生的他們,來到這同一個攝影棚,拍下了結婚照。我一邊感動聽著故事、一邊細細看著攝影棚裡保存良好的古老物件。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爸媽,彷彿窺見他們結婚時、難得盛裝拍照的現場。那時候,爸爸從苗栗北上謀職,和媽媽相識於新光紡織廠的生產線上。

專欄作家_鄭陸霖

從達蓋爾到全球影像場景

攝影術起源一般認為是 1837 年的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 ,相較之前沒有真實影像紀錄的漫長人類歷史,只有不到兩百年的短暫歷史,譬如我們以為熟知的莎士比亞像(1564-1616)也只是揣測,如今人手一機把隨手拍攝視為當然的日常,達蓋爾如果還在世絕對會看得瞠目結舌的激烈變化。

鐵窯人生

半年前參加了麵包窯實作的課程,講師王福裕一開頭就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座窯」。原因很簡單,土很重,窯需要大量的土,腰會先壞掉;第二個原因是麵包窯是吸熱再放熱,烤兩顆麵包可能要提前兩個小時燒很多柴。

專欄作家_鄭陸霖

跟尼采一起登山(或下山):成為更真實的你!

人生這三道通向「非日常」的門扉,一個把日常的你我「拉高」到宗教的精神高亢;第二個將身體平行「橫移」推離熟悉的都市;最後一道,像今天,把身體「下拉」到靠近病老壞死、陰陰鬱鬱的生命底層。人的生命有限,卡格、尼采或我都一樣,在「日常/非日常」間眾多虛線間來回穿梭,但「日常」的實相奧義仍舊半遮面貌地跟我們在玩躲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