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的推車生態廁所

以台灣的山區步道來說,如果山友流量較大就需要設置廁所,把污染集中管理、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因為水源、建材運輸的限制,有的地方可以設置沖水馬桶,有的地方只能用乾式廁所。乾式廁所就像貓砂廁所,只需要木屑或類似的成分,不需要水。

空中散步

拍攝就是在找觀點,空拍機在大範圍的立體空間移動,很像文青背著相機散步,東看西看,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事情,未必要拍出「空拍感的畫面」,以後一定會有更多機會用空拍機做有趣的事。

動物報恩

受虐的幼犬小黑,逃難時正好遇到我跟剛收留的母狗小黃,有食物、有水、有遮風避雨的家,從此定居下來,小黃過幾個月有人領養,搬去貴婦百貨公司附近的電梯華廈。小黑進駐山屋算來超過四年,不管有人沒人,他都在高架的屋子下待命,以長工的身分換食宿。

無痕山林

走訪台灣山林,除了會看到「禁止亂丟垃圾」這種隨處可見的警語,可能還會看過更厲害的「無痕山林」,這是源於美國1980年代的教育推廣運動,台灣林務局2006年也發起《無痕山林宣言》,目的都是降低人類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屏東中央市場的摩登體驗

位於屏東市中心的中央市場,原址其實是屏東省立醫院,因為 1955 年一場意外大火而導致遷院,改建成「現代化市場」。如今雖也超過一甲子歷史了,仍可從它的環形建築本體,與周邊延伸的四個挑高商場,遙想當年氣派豪華的摩登感。

低門檻登山的代價

2019 年 10 月 21 日,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政策,5 項政策主軸為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與明確責任。2021 年 5 月 19 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首度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上述背景因素,讓出國旅遊的門檻提高很多,登山健行變成許多人的新選擇。

乾式廁所演化

嘉明湖山屋有一間十幾年前興建的乾式廁所,查不到使用細節。從機械結構可推測設計目是要攪拌排遺與某種添加物。那個年代的高山出現一些類似結構的乾式廁所,可能是資訊不足,設計單位應該也沒有預算與機會在高山環境驗證,沒有考慮使用者的行為,也沒有考慮維護管理,實際使用下來的結果還蠻令人驚訝。

屏風山屋

在台灣爬山會遇到的山屋大致上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服務型山屋」,位於容易運補、人流量較多的路線,使用體驗類似旅館,有管理人員、用餐區、清潔人員、寢室等設施;另一種叫做「避難山屋」,用途截然不同,在容易發生危險的地點設置救命型的庇護空間,收容遇到惡劣天氣或其他意外的登山客。

山區被遺棄的小黑狗

前陣子在人車稀少的山區看到路邊有兩隻幼犬,跟到樹林下發現紙箱下共有四隻,這顯然是有人丟一箱「沒用的」小母狗,任憑牠們自生自滅,結局可能是遇到寒流冷死、路殺,或是幸運長大變成野狗,影響更多野生動物。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忠貞市場裡的東南亞聯合國

早期許多來自滇緬地區的眷村居民本身就信奉伊斯蘭教,因此籌款在眷村旁邊蓋了這棟素雅美麗的清真寺。如今,龍岡清真寺也服務桃園市內大量的印尼移工。你可以看到很多騎著電動自行車的移工,從鄰近工業區來這裡做禮拜。我看著整齊停在清真寺旁、宛如迷你版變形金剛、七彩繽紛的改造電動車,我知道對這些年輕移工來說,它們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期待藉此展現,苦勞生活裡自己仍想擁有的一點自由個性感。

服務型山屋的照明

台灣沒有天生的服務型山屋,都是慢慢演進,大致是往有人管理、降低環境衝擊、舒適衛生的方向演化。其中「照明」的部分很有趣,人類的夜間照明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山屋不常出現,例如公共照明,就算只有火把、油燈的年代,會把光源放在高處(吊燈)、靠牆(壁燈)、桌上(桌燈),不會每個人拿一支火把走來走去。

砍樹的歷程

前陣子我又創造了難度非常高的砍樹需求:在十幾公尺高的樹上修掉許多大側枝。大樹因為與建築共生,自然生長的結果造成人類(我)的安全風險與不便,只好厚著臉皮把大樹當成人的髮型,略為修短、打薄,讓大樹稀疏一些、遮蔽範圍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