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01

更貼近的現實?陳姿尹的月球影像系列

陳姿尹把「現實」與現實得以被展示的「媒介」分開來,更多地是說明了:現實總是依賴著某種媒介、並在這種媒介之中才得以呈現,沒有不依賴媒介而能呈現的現實。讓我們更清楚地說:沒有透明而直接抵達心靈與認知的現實。這種在媒介中、透過媒介才得以出現的現實,以一種「表皮」的形式黏附疊加在我們對於世界與事物的認知之上 ……

在印度,橋接生活與藝術

為了獲得與男性藝術家所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女性藝術家長久以來一直努力奮鬥。她此次展出的作品—— 300 把鐮刀與表現農村生活的抽象雕塑——沒有明顯的性別意味。「但是農夫的世界是非常女性的,接近大地。」以單名經營藝術家身分的珊巴比說。

創造>連結>爆炸>變化 —— Bang Sangho

插畫家 Bang Sangho。我認為,擺脫了規則、制度等,呈現出最原始、最具破壞性的樣貌,才是生命的本質。所以,我並沒有給這個世界定義什麼位階、大小、概念之類的「框架」,看來像是恆星的形體,可能是細胞;像是細胞的,也可能是星星。這些作品中的世界,空間大小無法估量,也可能無所不在。

勞動與墜落

為什麼我們較少在歐美的影視作品甚至新聞裡看到勞動者跳樓的影像,但卻常常看到亞洲(特別是東亞)的勞動者為各種因素所迫,而選擇從工廠一躍而下?

手塚治虫:我的漫畫新手時代 

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1928-1989)的個人生命史,也是日本戰後漫畫史發展的一部分。以下文章是他描述自己在《新寶島》熱賣後,1947 年到東京尋求發表漫畫的過程,轉載自《我是漫畫家:「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唯一親筆自傳》,2018 年 7 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