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大哉問

自從前年的《樂來越愛你》及去年的《大娛樂家》票房席捲全球後,市場上似乎普遍看好歌舞片或音樂劇的魅力與潛力,而台灣劇場圈今年除了有多部原創中文音樂劇上演外,不少場館與集團也持續引進不同風格的國外音樂劇,像是去年的《死亡筆記本》以及今年的《搖滾芭比》與《光的來信》;但音樂劇畢竟還是洋人的東西,在國內無論是教育或是普及度上,都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推廣。身為台灣音樂劇第二宅男(第一名是我助理),在此與大家分享幾個關於音樂劇的大哉問,讓我們在讚歎那些華麗的奇觀與布景、陶醉於故事與詞曲之餘,也能對這美妙的藝術形式,有更多深入的瞭解與賞析:

1. 什麼是音樂劇?

一種結合音樂、歌曲、口語對話與肢體舞蹈的劇場表演形式。戲劇中的情感素材——幽默、愛、憤怒、渲染力以及故事本身之文化與思想,透過文字、音樂以及肢體和劇場中的技術層面(燈光、舞台、服裝),以一個整體的方式傳達給觀眾。

也就是說,舞台上的人用唱歌來演戲。

因此,其實像我們的京劇、崑曲、歌仔戲、或是日本的歌舞伎、能劇、甚至台灣原住民的儀式歌舞,都可說是「音樂劇」,因為它們都是透過音樂來呈現戲劇;只是,當我們講到(西洋)音樂劇、或是「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時,它代表的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著非常鮮明的音樂敘事邏輯、結構、聲響與美學。

2. 音樂劇與歌劇有什麼不同?

在當代表演藝術的範疇下,歌劇還是屬於聲樂表演演唱會(vocal performance concert),也就是純音樂形式的演出,觀眾聆聽的狀態是在音樂廳內聽音樂會,而音樂劇則是戲劇(drama),觀眾是在劇場內「看戲」,因此,前者是聽聲樂家用技巧展現音樂,後者則是看演員用音樂詮釋戲劇與角色,相較之下,音樂劇是相當戲劇本位出發的藝術形式,從創作的思維到觀眾接觸到作品的狀態,都跟歌劇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音樂劇在演唱方式上帶有些許歌劇色彩,像是《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瘋狂理髮師等》,但這些戲碼的形式,還是音樂劇,並非歌劇。

3. 那歌舞劇呢?以及音樂劇場?

歌舞劇以及音樂劇場完全是在台灣環境下長出來的獨特中文形容詞,如果上面兩點都看得懂的話,就忽略這兩個詞吧。

4. 音樂劇通常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呢?

因創作組合與創作習慣而異,但在一般流行音樂工業流程下,詞曲往往分開工作,且都是單獨面對製作人或唱片公司,但音樂劇的歌曲作為核心文本,作詞、作曲、編劇、導演溝通與合作的密度往往是非常緊密的,像創作《西城故事》的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作曲)、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作詞)與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導演/編舞)在創作該劇時,據說持續三個月都整天泡在同一間房間裡。

5. 音樂劇的歌曲跟一般流行歌曲有什麼不同呢?

音樂劇的歌曲主旨在敘事、推動劇情、建立角色,歌曲中往往有著鮮明的歷程與發展。相較之下,一般流行音樂的詞,往往在歌曲第一段就已表達完全曲的「情境」或「氣氛」,後續無論詞曲或是編曲,多半都只是從聽覺與情感起伏出發的技巧性發展與翻轉;音樂劇歌曲則妙在敘事功力,流行音樂歌曲多在抒情寫意。

6. 聽說音樂劇通常都會有一首琅琅上口的主題曲

可以有但不必然,因為音樂劇的重點是戲劇,而非演唱會。更何況琅琅上口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性」的字眼,史蒂芬‧桑坦在回憶《西城故事》創作時曾提到:「我們當初根本沒想過也沒預期《西城故事》會成為一個經典傳奇,事實上當時這齣戲也不算成功,其實很多人不喜歡,特別是音樂,很多人抱怨戲裡的歌曲很難、不夠琅琅上口不好唱⋯⋯它真正聲名大噪是在電影版本出現後,當時電影公司在宣傳上花了很多心力,他們在許多平台播放與露出這些歌曲,然後瞬間這些歌曲就變得琅琅上口了。」

7. 音樂劇中,唱歌跟講話的比例各會是多少?

在一齣現代的百老匯音樂劇中,歌唱與講話的比例可能是八比二或七比三,但重點是,戲都是發生在歌曲內,所有對白多半只是銜接與轉換。因此,如果一齣音樂劇在唱歌時都沒戲,講話時你才感覺到角色與戲劇流動,那就可惜了。

8. 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貓、西貢小姐 = 四大名劇

《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貓》、《西貢小姐》是 1980 年代歐陸體系發展出來的大型音樂劇,特色是有著華麗布景與奇觀(像是巨大吊燈、直升機、大橋⋯⋯等)、通俗情節(說真的很多其實都很像八點檔)、抒(煽)情旋律以及磅礴編曲,在搭配強大的「標準化」行銷以及趕上 90 年代後開始的全球化現象與觀光熱潮後,順利揚名國際,成為大家口中的「四大名劇」。

但是,百老匯從 1920 年代至今,歷經多個時期,孕育上百位創作者、上千齣戲碼,每年東尼獎也持續有許多新作品與驚喜出現,因此,熱愛音樂劇的你,千萬不要畫地自限,網路上還有無數精采的作品在等你發現。在此分享我心中的四大名劇:夥伴們(Company,1970)、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Sunday In A Park With George,1985)、吉屋出租(Rent,1996)、漢米爾頓(Hamilton,2016)。

9. 什麼是翻譯版權劇?復排?

一齣音樂劇若授權給其他國家的單位,翻譯成當地版本後進行製作與演出,叫做翻譯版權劇,通常以比較「標準化」的戲碼來說,只有文本歌詞在翻譯後會因文化差異產生些許不同,但導演手法、走位、舞臺、服裝、燈光等創意環節都是原封不動地移植套用。就像是你在全球各地走進一家星巴克,雖然員工會有著不同膚色、講著不同語言,但裡面的陳設、色調、販售的商品,通通都是一樣的、都是「標準化」的;但是,有些戲碼在授權時也會給予更大空間,譬如以《搖滾芭比》的狀況來說,授權的只有詞曲,但是舞台設計甚至編曲等環節,原始團隊都願意給申請授權的團隊更多空間去創作,以開發這文本作品的更多可能,也因此全世界各地授權演出的《搖滾芭比》,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面貌與風情。

另外,一齣已下檔的音樂劇,在多年後重新製作,叫做復排(revival),通常除了文本詞曲以外,所有創意技術環節也都會是全新的,像《西城故事》在 1957 於百老匯首演後,扣除各種世界巡演(tour)與重返(return),至今先後經過三次的復排,每一次從導演手法到演員、設計、編舞、甚至音樂詮釋等,都有些許不同。至今百老匯每年都會有一定比例的復排製作出現(因為一百年來累積的經典實在太多了),而東尼獎中,每年也會針對復排製作,給予專有的技術獎項。

10. 到底為什麼要用唱的,不能好好講話嗎?

不行啊!因為情緒之豐滿,僅用文字言語無法表達,因此或用唱的、用跳的、甚至要成群結伴一起⋯⋯(歌隊出場)5、6、7、8!


2018 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Getty Images)
2018 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