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濕的記憶:桃瑞絲・沙爾塞朵的《重疊抄本》

「生存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國家,你無法表現得暴力沒有發生,這也是為何我認為藝術具有某種方式來建構平衡。藝術,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問題。」——桃瑞絲・沙爾塞朵(Doris Salcedo)

上一回親見桃瑞絲・沙爾塞朵的作品,是在英國瑞丁的一座監獄,當時其裝置作品《沉默的祈禱者》 (Plegaria Muda)在以王爾德《深淵書簡》為靈感的展覽展出。這件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與一群婦女的交談,他們的孩子皆在幫派械鬥中不幸往生。以悼念之名,沙爾塞朵將木頭長桌相對疊放,再於兩者縫隙中填滿泥土並播灑種子。經過一段時間,一株株小草新芽從木桌縫隙中頑強地竄出頭,如死灰深淵中的一絲氣息,期望再度回到人間。

1958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沙爾塞朵的一生見證了整個拉丁美洲民族最為動盪的年代。內戰、權力鬥爭、武裝暴力、流離失所⋯⋯多少人喪身?多少人犧牲?多少人被迫遠離家園?這些痛楚深深影響她的藝術創作。數十年來,沙爾塞朵經常以特定歷史事件或時事為出發點,將廢棄傢俱、衣物、日常物件組構成雕塑或大型裝置,著名作品如1989年的《無題》和1992至2004年完成的《目中無人》(Atrabiliarious/

Defiant),前者指涉哥倫比亞著名的香蕉工人屠殺事件,後者則關乎哥倫比亞的失縱女性,沙爾塞朵以針線、纖維、布料物件組構作品,整體如同無名的紀念碑,悼念逝去的無辜生命,詩意卻又深刻精準地呈現她對暴力、傷痛、哀悼與社會責任的美學與政治反思。

在阿拉伯之春發生後兩年,沙爾塞朵開始創作《重疊抄本》(Palimpsest), 銘刻近二十年來無以數計葬身地中海的難民。這件裝置原為馬德里索非亞王后藝術中心博物館(Centro de Arte Museo Reina Sofía)的委託製作,今年秋天來到倫敦白立方空間(White Cube)展出。展場的灰白石板磚上布滿長串的名字,間歇地消逝又出現。那些2010年之前的罹難者名是用沙子拼出來的,而2011至今的名字則由水滴書寫而成。在精密的液壓系統下,流過石板磚的水分會在一段時間後被重新吸收,不久後於別處露出,標示先前被覆蓋住的名字。銘文又擦除,擦除後再銘文⋯⋯這反覆的動作隱含時間之手所奪走的生命,流動於一筆一畫間,道出無聲的吶喊與悲慟。

對渡海的難民而言,彼岸是灑滿陽光例子的未來。在那裡,他們得以重新找回生活,甚至拾得更好的人生。然而,地中海卻似歐洲的海上墳場,埋葬的是無辜的靈魂與破碎的希望。水痕如淚痕,石板磚上銘刻每一位葬身海底的難民。「這淚來自地球,它為那所有罹難者哀痛,更為我們無法集體為逝去生命哀悼而落淚」沙爾塞朵說道。

今日,影像充斥於各處。一幀幀照片印入我們眼簾,聳動的標題與圖片說明,日夜更新的死亡人數更令人屏息。透過大眾媒體,現代人無一片刻不在旁觀他人之痛苦。《重疊抄本》便賦予我們每個人前來哀悼的機會。在這座刻鑿記憶傷痕的紀念碑,每個逝去生命帶有尊嚴地述說自己的故事,我們也得以傾聽他們的聲音。 

綜觀沙爾塞朵的創作,日常物件是其作品主要語言,從未見文字直接涉入,更別說是完整取材時事資料。《重疊抄本》可說是顛覆沙爾塞朵過去的堅持。她在製作期間,訪問了無數失去至親的難民;所愛之人的缺席,標誌著他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而那道傷痕將永遠刻在肌膚上,化為生命的一部分。聽完他們的故事後,沙爾塞朵毅然決定將罹難者名字寫入創作。畢竟,唯有將每名罹難者的全名銘刻,被忽略的生命才能被看見,進而因哀悼而完整。

哀而不傷,無人慟哭,沙爾塞朵的創作語言詩意又精準,她所揭露的傷口並非直接性的,而是逐漸擴散進而深深烙印心坎。悲痛應是寧靜的,而死亡這件事,說起來似乎是陳舊之事,但每一次的面對都像是新的一次。

我望著腳底下的石板磚,出神地等待水珠緩緩露出又消逝。走出展場,我心想:「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


桃瑞絲・沙爾塞朵,《重疊抄本》,白立方空間展出現場,展期為2018年9月28日至11月11日。© the artist. Photo © White Cube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