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希特勒的世界裡?——《黑土》

《黑土》提摩希・史奈德
聯經出版,平裝 / 472頁,NTD$480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其他人的與生俱來的特質所導致的結果,那我們就朝向希特勒的世界靠近一步。」——結論〈我們的世界〉


關於納粹德國、關於猶太人的大屠殺、集中營的研究不曾缺席。讀起《黑土》,在作者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縝密且專注的層層剝開他欲告知讀者的真相,卻到了最後一章,思路卻不停留在總結與展望,而彷彿前面的一切大論述只是鋪陳,幾乎是急迫的敲擊響鐘,告訴讀者:我們現在就是活在希特勒式的世界。這恰與他整本書的冷靜對比,直到最後才揭露他真正擔憂之事,他的惡夢。

本書〈導論〉拉開的序曲,不僅是希特勒所在的世界(時代),也將他的世界觀、對人類的定義點出:他服膺於競爭理論,世界資源有限,人類就是不得不鬥爭、完成鬥爭的生物。他對於猶太人的態度並非當作「對手」、「敵人」,而是視為「非人」、破壞競爭規則者。在他眼中顛倒混亂,是猶太人的發明。只有清洗猶太人,世界才能回到正常的競爭法則。意思是,屠殺猶太人不是他追求的終極地獄,而是完成預先布置,奪權與發動戰爭,只是前奏,為了讓世界能如他所想的「自然」發展。

作者對於希特勒的心理分析有些快速(甚至粗略),也對於心理到行動、推行影響的機制推論過快。不過他說的或許沒錯,希特勒信奉的「生存競爭」甚至不是信仰、信念,這是被灌輸的生存本身。在巨大的毀滅眼前,劃歸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戰爭邏輯。在戰爭摧毀一切的末日景觀,死了一個猶太人便多了一份自己能掠奪的資源,於是人人都可能變成納粹同路人。

作者的獨到之處不在心理層面,在《黑土》中展現的最有說服力的分析,是在他落在地圖上屠殺「真正發生的地點」的眼光。在第八章〈奧許維茲悖論〉裡掀開的令人頭皮發麻的事實是,進入集體記憶的「『奧許維茲』一詞已經成為大屠殺整體的轉喻」,但卻也是因為記憶以如此紀念碑式的聚焦,以至於「人們在記得奧許維茲的同時,大屠殺的大部分卻已悉數遭人遺忘」。換言之,儘管那是不可思議的,人類巨大的惡行實驗場的終極形式,卻是在那裡,才可能有倖存者、見證者。記得奧許維茲,相對忽視了在此之前的無盡的大屠殺,這些並沒有相稱的記憶形式,作者甚至重重的以「便宜行事的象徵物」來稱之。

在此,作者將歷史學家追求真相的最重要的任務指出:一是所謂納粹的歷史與我們的當代並非真正遙遠。歷史並非對遙不可及的事物的懷想,而是真正的面對當代的我們存在;另一個,即使在正當化甚至神話化的政治正確論述中,歷史學家仍要將目光投向黑暗,傾聽被遺忘的聲音,來不及發出聲響的沉默。

史奈德教授對於奧許維茲集中營的警告,正是他撰寫這本書所傾全力去揭露的。當然,並非要我們不看集中營,而是回到「在此之前」,對於這種裝置的準備。這樣的準備在戰前已經發生,第二章他歸納希特勒引進與加以改造的幾個模式(p.70),快速養育了大屠殺的條件。若以較為簡略的方式從這幾點理解全書的重心,「黨國」與「暴力執掌」我們可能不陌生,《黑土》論述卻是建立在「無政府狀態的輸出」、「體制的混雜化」與「無國家狀態的生產」上。我們可以聯想到阿甘本的「神聖人」系列談論到的「例外狀態」:由主權允諾的例外狀態,法被懸置(不是取消),在那裡不受法約束的真空狀態。戒嚴狀態是一例,阿甘本更是將集中營視為終極的機制。所謂的赤裸生命、生命政治的悖論,這樣的「牲人」可以被殺但不能被祭祀的全面布置裡。而的確,他們兩人都同時將目光聚焦在法學家施密特的理論中。

殺害猶太人不是單純在納粹德國,有更多的發生在波蘭,以及曾被蘇聯佔領又被德國攻占之地。他讓我們看見經常忽略的事,即二次大戰成為受害者的波蘭,同時是配合著納粹殺害最多猶太人之處。我們若只將目光看見德國發動戰爭,往西線的英法看去,很難看清他對蘇聯的態度。在第四章〈毀滅國家的人〉與隨後〈雙重占領〉,作者清楚攤開他所看見的核心問題,希特勒計畫最好的施力點,就在摧毀波蘭後,進一步進占曾被蘇聯瓜分的領地後,找到「『可以為所欲為』大量殺害猶太人的條件」。也就是說,即使是納粹德國的絕對權力,也沒有在以下的地方進行如此順利:蘇聯先於德國統治的雙重占領區內。蘇聯占領先毀去了該國家,使人民不具有公民身分,德國在次進占時就擁有了絕佳的條件,只需當地的人配合著去除蘇聯的影響。不幸地,希特勒成功灌輸猶太人與蘇聯式共產的關聯,因此,最好的執行者不是德國納粹,而是雙重占領區裡的其他人全是共犯。依此模式,戰爭的目的不在於怎樣的戰略資源,而是變成摧毀國家乃第一要務,一旦摧毀,猶太人就毫無依靠,可以為所欲為。大屠殺發生在雙重占領區,德國進占的蘇聯土地,以及納粹靠戰爭成功摧毀的國家。

作者引用漢納鄂蘭:「唯有對那些無國家狀態的人可以為所欲為。」先要創造出那些猶太人無國家的先決條件,譬如以戰爭方式。若是仍有魁儡政府,甚至納粹德國本身,也無法無故殺害,得先褫奪公民權,為此稍稍了增加存活率。書的中後半段就圍繞在這些案例分析,看著「平庸的惡」是在怎樣的狀態產生,怎樣某種生存競爭的想像下,可以以非人的態度去對待猶太人。

《黑土》要我們勿忘的是,不但我們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更可怕的是我們離加害者不遠,只要我們依舊認為競爭法則天經地義,依舊不顧一切想詆毀國家。與我們的直覺或現有的政治觀念相反,即使現代國家種種惡行難辭其咎,即使現在政治生態令人看不到希望,然而,就算是掌有絕對權力的法西斯,擁有極端處理生命政治納粹德國,這樣的國家,也無法對國內的猶太人如同對待雙重占領區裡那樣為所欲為。國家、公民,在最差的狀況下(譬如成為法西斯國家掌權)都還不是底線,進入無國家的例外狀態才是真正的地獄:「當國家不在場時,權利都不可能維繫。」

進入〈結論〉前,記得仍然要深吸一口氣,讀讀那些作者不以歌頌的方式,卻如實展現的那些抵抗「平庸的惡」的人。他們這些「正直的少數人」,只有一個共通處:瞭解自己。結論的沈重,或說整本書的沈重,仍在這裡給予希望。平庸的惡如此容易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劊子手,可是只要瞭解自己,就足以對抗。這似乎就是我們仍要面對這些歷史的最大意義。納粹離我們並不遠,納粹不是病態特異,是現代國家的產物,甚至集中營也有法學的布置。

瞭解自己。作者花了這麼大篇幅重新論述,不是告訴我們末日如此近,僅僅回到一個歷史學者最大的責任,「瞭解猶太大屠殺是我們保全人類的機會——也許是我們最後一次機會。」正直的少數人擁有的不是超人的勇氣,而是這份瞭解。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