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難養活的動物之一,台灣如何救傷穿山甲?

本文由《報導者》授權提供。《報導者》為非營利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及調查報導,挖掘真相、監督政策。竭誠歡迎各界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以實際行動贊助支持。更多報導內容請至《報導者》官方網站。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盜獵最多的哺乳類動物,但幸運逃過盜獵者魔爪,被送到救傷中心的穿山甲,卻因生性緊張、食性特別,容易胃潰瘍出血而死亡。如何人工保育與哺育穿山甲,成為具挑戰的任務——台灣這20年來,卻創下全球人工哺育穿山甲最久的經驗,香港、日本、德國團隊都來取經。這個成功經驗是怎麼累積的?風光的背後,台灣穿山甲保育仍有哪些挑戰?


每天下午3點半,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穿山甲最期待的時光。時間一到,只見三隻平常緩步慢行的穿山甲,短短的四肢瞬間俐落地爬上樹枝,望著透明的壓克力食器,向照養員宣告:該放飯了。

在昏暗的穿山甲園區裡,動物園台灣區區長羅諠憶隔著玻璃向我們一個個介紹成員們:這是潤喉糖,那是莓果,那是梧空,梧空就是芎梧(2014年在動物園出生的穿山甲)生的小孩。「這三隻剛好都是2017年出生的個體,讓我們很振奮,動物園哺育的穿山甲也可以生出下一代。」

台北市立動物園養活穿山甲的經驗和方法,為世界提供不少借鏡。(攝影/蔡耀徵)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裡,一隻新生的穿山甲正接受人工哺育。(攝影/余志偉)

用不眠不休換來的哺育奇蹟

羅諠憶的振奮其來有自。她是台北動物園第一位穿山甲代理媽媽,擁有5年半研究穿山甲經驗。2014年,動物園釋出一張照片,巴掌小的穿山甲芎梧在羅諠憶的手中,眼睛半瞇著含住人工餵食器,惹人憐愛的模樣不僅攻占媒體版面,也推升了台灣穿山甲研究地位。在此之前,國際上鮮少人工哺育剛出生的穿山甲,芎梧是第一隻由人工哺育到可生小孩的案例。

回想照顧小小芎梧的過程,羅諠憶眼裡滿是溫柔。當時芎梧正在和生命搏鬥,牠的媽媽因傷被送到動物園治療,生下小芎梧,牠卻不會自己吸母乳,愈來愈瘦弱,園方不得不插手哺育。

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區區長羅諠憶。(攝影/蔡耀徵)

「牠脫水、幾乎快要休克,連獸醫師都說沒機會了,對我衝擊很大,」羅諠憶看著這僅100公克的小傢伙一動也不動,幾乎要心碎,因她親自幫芎梧的媽媽做產檢,看著芎梧慢慢長大、測出心跳,當獸醫師都要放棄時,羅諠憶大膽開口,要求再試最後一次。

接下來幾個小時,羅諠憶化身媽媽,不斷重複以替代的貓奶直接沾濕芎梧嘴巴,祈求牠能吸收進去,結果芎梧的舌頭竟也開始有反應,不知過了幾小時,芎梧終於喝了1 cc奶量。

這極少的1 cc讓羅諠憶看到一線曙光,那陣子她幾乎沒睡,掛著深沉的黑眼圈,每小時餵一次,連續4、5天後,芎梧終於開始動了。累歸累,但羅諠憶根本睡不著,「最怕一打開飼養箱,看到牠沒呼吸。」直到一個多月後,芎梧慢慢穩定下來,「打開飼養箱才終於不用怕了。」

從鬼門關回來的芎梧,在園方悉心照料下順利長大,在2017年與動物園另一隻收容的穿山甲「動保」配對,成功在該年10月生下「梧空」。因芎梧沒有看過媽媽帶小孩,不知如何哺育下一代,所以梧空也是由羅諠憶當代理媽媽照顧。

解密「蛋糕」食譜,協助全球穿山甲救傷

芎梧存活的故事看似幸運,但其實一點也不僥倖,背後是動物園累積20年的照養經驗。

由台北市立動物園開發而出的人工穿山甲食物,俗稱「穿山甲蛋糕」。(攝影/余志偉)

台灣1989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1992年在各地成立救傷單位,包括3個穿山甲救傷單位:台北市立動物園、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受傷的穿山甲送到收容中心後,經獸醫全身檢查,健康個體會盡快野放到原棲地或適合的地方,受傷者則留置治療。

穿山甲在野外是獵蟻高手,台灣土白蟻、舉尾蟻、疣胸琉璃蟻等等都是牠的菜,用靈敏的嗅覺發現蟻窩後,靠著強力前爪開挖,沒有牙齒的牠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利用跟身體一樣長的舌頭,來回伸縮蟻窩舔食,一分鐘伸縮高達80次。

但救傷中心難像野外一樣有源源不絕的螞蟻,且穿山甲食用螞蟻時,同時也會吃進沙土、枝條等,人工飼料並無法完全取代野外獲取的營養。

更困難的是穿山甲生性膽小,容易感到緊迫,在壓力下拒絕進食。台灣、香港、中國、越南等國的救傷中心都發現,穿山甲容易胃潰瘍、腸出血,經常在飼養100天內死亡,2017年中國攔截到的32隻走私穿山甲便在3個月內相繼死亡。

一開始台北動物園救傷的穿山甲,也常常無法活過100天,研究人員從各國收集資料,一次一次解剖穿山甲糞便,調查其消化情形,觀察進食的姿態,開始改進飼料配方,才慢慢找出貼近野外食物的營養組成。

光是收集穿山甲大便就讓照養員費盡心思。羅諠憶說,穿山甲和貓一樣習慣埋糞便,一定要先挖洞才肯大便,就算是圈養的穿山甲,也常常用土埋糞便,讓工作人員不好篩選成分。於是,照養員試著鋪設不同黏性的木屑,降低篩選干擾,也努力搶好時間點,在穿山甲埋糞便前撿起來,因為如果太早靠近,緊張的穿山甲又把便意藏起來了。

如今苦心研究出來的穿山甲食譜,看起來美味卻也昂貴,成分包括:蜂蛹、麵包蟲、蘋果、雞蛋、碳酸鈣、酵母粉、椰子粉等等,工作人員把它們混在一起打成泥狀,送進電鍋蒸,被照養員稱為「穿山甲蛋糕」。

雖然台北動物園仍無法找出穿山甲腸胃出血的具體原因,但飼養情形已經趨於穩定。1997年動物園第一次在園內成功繁殖出穿山甲「穿胖」,牠至今健康,園內繁殖個體也來到了第四代。

這份食譜,台北動物園同時分享給屏科大和特生中心,採訪這兩個單位時,照養人員都不約而同拿出相似的菜單,屏科大還大手筆加入了「亞培營養補充液」,為穿山甲補身體。

無獨有偶,當《報導者》6月在香港參與穿山甲跨國調查工作坊,香港救傷中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保育主管艾迪(Gary Ades)演講時,也特別在簡報中提到這份食譜,感謝台北市立動物園慷慨分享,提升救傷中心穿山甲的營養。

雖然已是全球穿山甲的照養翹楚,但羅諠憶仍謙虛地說,動物園不是掌握什麼關鍵的技術,只是經驗比較多,「但我至今知道的還是很少。」

她舉例,穿山甲從喝奶轉換人工飼料,或野外個體到救傷中心改吃人工飼料時,是風險最高的時候。救傷中心通常會摻入一些野外採集的蟻窩,引誘牠們吃下肚,但還是有穿山甲不願意進食而生病。

在照顧小穿山甲的過程,羅諠憶也不斷嘗試新配方。因穿山甲不易取母乳,芎梧喝的是貓奶,牠的孩子梧空則是狗奶粉;一開始芎梧的鱗片相較野生個體來得薄、捲,顏色也沒那麼光亮,梧空的顏色則較正常,皮膚卻容易長紅點、小疱疹,羅諠憶和同事們還在尋求解決之道。「穿山甲的個體差異大,複雜度高,過往經驗不適用,這是飼養牠最大的困難。」

商業繁殖穿山甲,恐威脅野生物種?

中國的鱗片藥用需求,導致全球穿山甲幾近滅絕。在中國當地穿山甲鱗片可合法入藥,民間因此出現政府核照的穿山甲養殖場,技術高超的台北動物園,自然成為中國人取經對象。

然而,包括美國、香港甚至中國當地媒體都曾報導,中國養殖場以合法掩護非法,購買從非洲、東南亞走私來的鱗片,和養殖場圈養的穿山甲鱗片混在一起,合法出售。

羅諠憶也明白中國不肖業者的居心,所以動物園在對外交流技術時,通常會經過長時間觀察,透過人脈網絡瞭解背景,甚至直接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穿山甲專家群討論,決定可以分享到什麼程度。

「合法養殖的難度、成本太高,穿山甲一年只生一胎,懷胎要8個月,帶小孩要半年,這半年死亡率高,且鱗片生長速度慢,從商用角度來看不可能,」羅諠憶說,各國專家都傾向不支持穿山甲圈養,除了擔憂合法掩護非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穿山甲鱗片的藥用功能完全可以由其他物質取代。

不過即便動物園以救傷、保種目的飼養穿山甲,仍不免遭受外界批評是為了維護動物園商業利益。羅諠憶坦言,動物園要在保育和展示動物之間取得平衡,繁殖穿山甲最終目標是野放,目前還沒走到這一步,因台灣對穿山甲瞭解還太少,得先建立穩定的族群。

穿山甲住在洞穴,糞便分析不易,全世界野外研究都相當困難,因此羅諠憶認為,動物園飼養、繁殖穿山甲有其必要,「我們甚至連穿山甲確切年齡都還不知道,因為牠沒有牙齒可以測。」如果可以知道穿山甲大致的年齡,就能提供救傷個體更精確的飼料、照顧,而這必須觀察穿山甲的體重、尾長、寬度、鱗片、糞便等等,建立穿山甲資料庫。

台北動物園曾和研究螞蟻的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林宗岐合作,從動物園穿山甲的糞便中分析營養成分,比對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從野外採集來的糞便,分析菌相、消化率有何不同,進一步改善救傷中心的食譜配方。

長期研究野外穿山甲的屏科大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也與台北動物園合作,試圖從糞便中解答穿山甲吃螞蟻的消化量,推算營養攝取量。孫敬閔說,野外個體根本不知道吃了多少螞蟻,而動物園可以精準控制餵食螞蟻的量,兩相比對下,就可能找出野外穿山甲食物營養組成,「圈養和野外研究是可以互相配合的。」

犬隻攻擊取代獸鋏,成為穿山甲最大威脅

台北動物園現在長期飼養的穿山甲有15隻,其中有8隻是園內自行繁殖,7隻是野外受傷後評估無法野放的個體。雖然動物園盡心盡力照顧,但仍不可能完整重現大自然的樣貌,保育穿山甲最大課題,還是如何減低牠們進入救傷中心的機會。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裡,一隻新生穿山甲有著和芎梧相似的命運。採訪當天,這隻穿山甲被小心翼翼放在獸醫師手掌,新生兒特有的粉紅色身軀,披覆著尚未堅硬的鱗片,眼睛半瞇著,彷彿還在適應這個世界,但身體已經發揮本能,在獸醫師每次按壓餵食器時,總能精準地伸長舌頭舔食。

大快朵頤後,獸醫師細心地用兩根手指輕輕為牠拍背,幫助消化,就像幫人類嬰兒拍嗝,模樣可愛又溫馨。

這隻穿山甲來到世上僅45天,牠的親生媽媽被野狗咬傷,送來急救站後,拼命地生下腹中胎兒,自己卻不幸死亡,小穿山甲只好住進仿洞穴設置、濕度60%、溫度攝氏27度的保溫室,由獸醫輪流當媽,未來能否野放仍是未定之天。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是台灣唯一隸屬中央政府的穿山甲救傷中心,每年收到的通報件數最多。截至6月18日採訪當天,中心共留置7隻穿山甲,六大一小,一隻是新生兒,一隻是被網子纏住受傷,其餘全是遭流浪狗攻擊。

2018年急救站共收到46隻穿山甲,有24隻受到創傷(註1),其中16隻是被狗攻擊,比例高達67%;因陷阱受傷有5隻,占21%。

特生中心曾統計1993年到2009年急救站收到的117隻穿山甲,其中將近七成來自獸鋏;但現在,犬隻攻擊儼然取代獸鋏,成為穿山甲最大威脅。

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2011年政府禁用獸鋏後,加上民眾保育意識提升,穿山甲因獸鋏受傷已減少許多,無主犬隻的攻擊成創傷首因。穿山甲遇到危險時會縮成一球,用堅硬的鱗片抵禦外敵,但犬隻撕咬力道兇猛,送來救傷中心的穿山甲常常少了一截尾巴。

急救站的野放訓練員蔡昀陵其中一項工作是「遛穿山甲」,常常可以見到他小跑步,跟著被放出野外訓練的穿山甲上下斜坡,高舉手機從上方錄影。他解釋,穿山甲的尾巴是重要的平衡器,若復原狀況不好,走路時尾巴會垂地或持續晃動,下坡時直接翻滾,在野外競爭力大大降低。

穿山甲傷口復原速度慢,特生中心特地在2018年斥資130萬元,購入動物用的高壓氧治療艙(註2),外表就像一台小型的潛水艇,每週進艙3到4次。對於動物的療效如何,急救站還在評估,唯一確定的是野狗不僅傷害穿山甲,對其他哺乳類動物也是莫大威脅。

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多位學者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架設自動相機長達6年(2012至2017年),發現遊蕩貓犬改變了當地原生哺乳類動物的生態,今年6月登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研究指出,離人類、犬隻活動範圍愈遠,原生哺乳類動物的出現機率和種類愈多,而犬隻的影響又大過於人類,遊蕩犬隻活動超過一定臨界值,原生哺乳類動物豐富度會下降。這是台灣首度有人以長期的科學化研究,證實遊蕩貓犬對原生哺乳類的影響,而陽明山國家公園正是穿山甲重要棲息地之一。

救傷穿山甲。(攝影/余志偉)

研究人員呼籲,管理單位應該控制遊蕩犬貓在一定數量,尤其是在原生哺乳類動物繁殖季節、小型哺乳類動物種類豐富的區域,並強化飼主責任教育。詹芳澤也以第一線獸醫師身分呼籲民眾,不要棄養,也不要餵食流浪狗,將繩子繫好,別讓犬隻跑出來遊蕩,傷害野生動物。

急救站裡的小穿山甲未來還得面對許多艱困的挑戰:找蟻窩、遠離人類、學會遠離遊蕩的野狗,一連串野放訓練正等著牠。詹芳澤相信,穿山甲仍有在大自然存活的本能和渴望。而維繫棲地的安全和健康,才能讓這些歷劫的穿山甲,安安心心地踏上歸途。


註1:根據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這24隻受傷穿山甲,有16隻是被狗攻擊,因陷阱而受傷有5隻,1隻遭撞擊,另有2隻受傷原因不明。

註2:高壓氧治療已普遍用在人體,原理是讓血液中的氧分子增高,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