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尾非熊——無尾熊

澳洲,整塊大陸即是一個國家,廣闊的土地上有多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多樣的生物,什麼都很特別的澳大利亞,國徽上一邊是有健美肌肉的袋鼠,另一邊則是赫赫有名戰勝澳洲軍隊的巨鳥鴯鶓。然而澳洲國寶,或許是不夠威武,沒能出現在國徽上,但完全無損牠的高知名度——無尾熊(Koala)。

漢藏語系中只有台灣會稱其「無尾熊」,這名稱完全與實際內容不符,就像鳳梨酥裡面沒有鳳梨,殺人鯨並不殺人。是的,無尾熊有尾巴,毛髮糾結的結實臀部下,有根短小的尾巴。

有些地方以 Koala 音譯作「考拉」來稱呼牠。不過,大多數澳洲動物都有自個兒的傳統名稱,單一個考拉還好記,若袋鼠(kangaroo)另譯肯格汝、袋熊(Wombat),另名王八⋯⋯皆以音譯稱呼,可能翻開澳洲動物圖鑑還以為在讀《山海經》異獸呢。

因為棲地破壞,無尾熊在澳洲大部分地區的數量急速下降。

就動物特徵來描述的話,「樹袋熊」較符合這種樹棲有袋類動物,儘管牠們不是「熊」,英文卻有時也稱 Koala bear。最初來澳洲的歐洲人也覺得牠們像熊,於是分類命名的屬名 Phascolarctos 即來自拉丁文的袋子與熊。澳洲大陸無太多胎盤哺乳動物競爭,有袋族群得以繁衍生息,袋字輩的有袋類動物,如袋熊、袋鼠、袋狼,既不是熊,也不是鼠,更不是狼,只是在相似環境中演化出類似特徵或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

若安排首次澳洲旅遊,觀光客行程必定有抱無尾熊留影紀念這一項。只是,愛得有一些距離才顯得美好,真正的無尾熊與想像中的差距讓不少人失望。牠既不是香噴噴,也不像樂天小熊餅乾這麼和藹可親,無尾熊就是渾身潮濕的天然動物味。不僅沒有用過衣物柔軟精的毛絨絨手感,還是一團地毯般粗糙的硬毛。如果運氣不好,或者說是運氣太好,有可能還會收到來自無尾熊熱騰騰的「善液」,尿了你一身。

澳洲動物園保護區會讓遊客體驗的偶像給抱抱合照,都是相對溫和的母無尾熊,因為成年公無尾熊體重可超過10公斤,胸口的黃色腺體,像洗不乾淨的泛黃衣服,而且動物味更重了些,很大機率也不想受人擺布。曾有飼育員遭到心情差的無尾熊啃咬攻擊,造成手指骨折,送到急診室的當下醫護人員還難以相信是無尾熊造成的意外,牠們是多麼可愛又無辜啊!當公熊為了領域大打出手,揮舞尖銳的黑色長爪,咆嘯聲足以震碎人類的粉色幻想泡泡,重新憶起「這才是野性澳洲啊」。

Koala 一詞來自澳洲原住民語的「不喝水」,因為無尾熊能從尤佳利葉中攝取所需水分,只在乾旱缺水時到地面尋找水源飲用。尤佳利雖解決了水的問題,但營養成分低,還含有微量毒素。無尾熊對尤加利的專食性,雖能避免與其他動物競爭食物來源,但挑食還只挑嫩葉吃的特性,一旦環境大幅度改變就可能跟不上變化導致滅絕。無尾熊吃下的葉子在會在體內走過漫長旅途,靠兩公尺長的腸子中多種腸道菌分解尤加利葉的毒素,而小無尾熊除了喝奶,也需要吃媽媽的盲腸便,才能獲取腸道菌。因為食物有毒又沒什麼營養,無尾熊身上也無法多累積什麼脂肪,為避免消耗過多能量,才會一天睡上二十小時以上。

聽起來有些諷刺,無尾熊也是少數在圈養環境下,沒有發生刻板行為紀錄的野生哺乳動物,因為牠們沒有多餘能量可以空轉。無尾熊前後腳都有抓握能力,強大的握力讓牠們不會睡到摔下樹,還能以後腳抓著才能空出前腳摘葉子,甚至能做出懸空拉槓的動作(雖然這總發生在後腳腳滑沒抓穩時)。

鑒於無尾熊這麼緊黏在樹上,日本有動物園便特製內含無尾熊糞便的御守給考生,因為無尾熊不會落下樹,延伸為不會落榜的祈願⋯⋯可是,大便確實會掉下樹吧?與對無尾熊的美好想像一同墜落。

不過無尾熊那大頭、短胖的身體比例,仍符合人類對可愛的審美觀定義,還是給人溫和、無害的印象。儘管大部分時間只能看見一團卡在樹上的毛球,仍會聽見遊客發出各種語言的可愛讚嘆,那畫面美好得如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無尾熊頌〉(Ode to a Koala Bear)一曲,讓人感受到沉重深刻的愛,以無尾熊的節奏緩慢溢出,重複著「哦,我愛你」(Oh, Oh I love you)。

口袋知識 ——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一詞在20世紀末被提出,原本儘是要用以替代「業餘科學家」。如今公民科學的普及和推廣,加上網路、GPS 定位、紀錄器材等科技的長足發展,透過專業科學家建構主持計畫,讓一般民眾也能用簡單方式透過回報紀錄,在自家後院透過手機拍攝的照片,也能成為紀錄資料的一部分。

台灣的公民科學調查在生態類群大放異彩,有多個系統化普查物種計畫,如最早由東華大學楊懿如教授帶領兩棲調查志工展開的兩棲類監測、臉書社團起家回報路死動物的《路殺社》、爬行類物種分布調查的《台灣爬行類回報》、為海龜建立戶口名簿的《海龜點點名》、蛾主題的《暮光之城》、植物分布與物候資料的《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台灣愛鳥賞鳥人口眾,鳥類主題也有不少,像是《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鳥類食性》、《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也有單一物種如黑冠麻鷺目擊回報、雲林小辮鴴普查。國際性的《eBird》、《iNaturalist》系統,台灣使用者的表現也相當出色。

傳統科學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寫不完的計劃和過不了的預算,公民科學恰好能為不足的部分提供助力。民眾參與提供的不僅能完善研究資料,同時也是最即時的環境監測。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