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Big7 窺看未來的新第三空間

零售業可說是最貼近庶民生活的產業,總是因應人們需求轉變及社會狀態,與時俱進作調整。台灣超商龍頭 7-11 去年首先在台北市信義區開設一家無人商店「X-store」,嘗試新的購物可能,並在金融旅遊業林立的松江路,嘗試販售頂級日本生啤酒及開設健身房之複合式商店,還有高雄坎城門市的健身、烤雞、麵包三合一空間,原以為這樣已經創新無比,但上個月在台大公館商圈更將一舉將 7-11 升級成為擁有百坪空間,提供六合一服務的 Big7。從這一連串改變,可看到零售集團察覺到人口結構轉變及科技應用的新可能,提出新的服務模式,預應未來世代生活之所需。

無論時代再怎樣進化,「實體通路」都有其難以被取代的先天優勢,溫度感、便利性、立即性,但面對網購的強勢挑戰,能否提供別於線上的價值與服務,在虛實平台及行業競業間,持續增加營收?尤其近年來各通路業者間,不斷進行店型的垂直整合,不僅量販店業者往下開 Express 超市店深入社區,超市業者也開便利商店來搶占店網,而這時便利商店何嘗不是期待放大規模,搶占在台灣居住型態及消費者購買行為中,最具戰略意義及效益的百坪超市通路。

通路的存在,就是提供一個買賣雙方得以交易交換的平台。身為中間人,兩頭協助雙方能獲得應得利益,而後,品牌及規模化,不僅能把關品質、選薦內容、提升價值,為雙方創造更互惠共益之可能。而規模不一的通路,也因為對應不同需求存在,量販店之於週間計畫性購買;超市之於多日規律性購買;而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則對應每日臨時性需求,唯一相同的就是須精準對應不同客群的需求——「採買」。因此,人能否進得來,快速採買並離開,並讓他重複再來,一直就是眾通路日日夜夜所關切的重點。

而這樣的目標,在幾年前有了些許改變,由便利商店開了第一槍,做法是擴大店面坪數,並增設桌椅座位。在改變初期,大家不禁納悶,讓顧客買完不讓他們離開,讓他們在店裡逗留,會不會不好管理,會不會增加營業成本?

如此,看似微小的改變,背後一定有來自消費趨勢的深度洞察,從而針對服務進行再定位及調整,可確定的是,便利商店不再是買完就離開的商店,轉變成一處可供日常駐足的驛站。人們不用怕被趕,而可自由在營業空間內停留、用餐、開會、聊天,或一個人發呆,姑且不論停留愈長是否消費愈多,至少讓人開始對於這個空間熟悉親近,進而產生認同,久而久之,這就彷彿成為社區的新據點,一處你可擁有的生活空間,也自然而然成為區域間人群匯流點。

重新定義何謂「日常交流空間」,確實也有城鄉差別。在城市裡,我們選擇的地點會包含:商業區的百貨商場、幹道上的咖啡廳、巷弄間的輕食餐廳,或可供停留的公共場所,但在資源相對缺乏的地方,除了自己家的客廳之外,似乎比較少有這樣一個可供人聚會的公開場所,便利商店很快地就補足了此功能,如果周邊沒有深夜食堂,那便利商店的熱騰騰熟食,至少讓你暖暖胃,享受一點尋常生活的小確幸。這樣的發展,讓人與便利商店的關係,從原先的「交易採買」,跨越進入「停留消費」。

Big7 第一家店是位於台灣大學男生宿舍一樓的博源門市,延伸展開 1+5 的服務配置,提供包含:精品咖啡、暢銷圖書、進口糖果、流行彩妝,及西點麵包等五項服務。在空間的規劃上,因應超單身時代的來臨,刻意保持空間的通透感及輕巧,讓人與人之間可更靠近,唯恐單位之間太多阻隔,盡可能用透明材質,心機的保留互動的可能,期盼人們能自在悠遊,並好奇展開內容探索。這樣的類店中店,也別於過往大型商場的專櫃思維,保有中型商場的空間彈性,與小型店的親密感。讓便利商店成為集客的節點(Hub),引入人潮來體驗由這整體內容所創造出的消費情境。

當人們來到便利商店,會瞬間看到這個場域的多元,而要繳完卡單之後,迴身發現這裡有經典咖啡,而再啜飲著咖啡之際,隨手從身旁的書區拾起一本書籍閱讀,而後朋友來了,買幾個瑞士來的巧克力,解解饞,而後離去之前,一起逛逛彩妝專櫃,塗塗畫畫這裡的新品,最後當然沒有忘記,要帶著一袋剛出爐的麵包,滿足地踏上歸途。

過往這樣 2 到 3 小時的過程可能發生於假日、平日晚間都會區百貨公司或大型商場,如今這樣的購買情境有可能就發生在一個百坪大小由便利商店展開的風格場域,上演著大商場的「濃縮版」內容,滿足需求,創造驚奇的背後,就是 Big7 存在的潛力。

新一代的消費族群,面對消費首重意義追求,因此,意義的賦予,就不會停留在單點,而是從點線面進行,變成跨領域、多層次的串連。從廠商的角度來看,販賣的不再只是純粹的商品,而是商品背後所蘊藏的價值,或放大來說,一整個街區,所要傳遞什麼樣的態度,友善土地?質感生活?時尚都會等……當定位清楚,有一個可供揮灑的實體場所,並透過產品、服務、情境等內容載體,就會形塑出這類空間被需要的理由。

如此概念設定下的 Big7,適合設置都會區的周邊社區及許多新興發展的新市鎮,理由是其提供的服務,與背後所傳達的理念,帶著濃厚的生活感,而這樣的屬性適合城市外圈的區塊,從而創造一個更能貼近質感生活,或享受流行魅力的真實可能。

對於未來,人們心中總充滿許多疑慮及期待,而消費文化的發展,總是與當地人們的生活模式息息相關。

當消費不再是單純圖一個溫飽,而是為追求行動背後的意義,這時市場上是否有人懷抱著大無畏的勇氣,用服務來進行對應?每一場看似實驗性的企劃,背後應該都有著縝密的判斷及思考,誠如 Big7 這樣為對應未來需求的風格提案,暫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到底這樣的服務使否能通過消費市場的考驗?想必人們將會透過他們的體驗來投票,告訴我們,何謂真正的「第三空間」。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