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女的 City Pop:都市觸覺三部曲

這兩年,City Pop 又重回年輕人的聆聽範圍,2018 年 cero、suchmos、D.A.N、Lucky Tapes、Awesome City Club 等樂團於台灣樂迷間聲勢大起。然而,在譚張爭霸走入尾聲、四大天王蓄勢待發的八〇年代末香港,這股發跡日本的 City Pop 風潮,就曾以三部曲姿態,出現於熱鬧的香港流行樂壇


狹義而言,City Pop 指的是流行於日本泡沫經濟年代(1980 年代),結合 Synth Pop(合成器流行樂)、Dance Pop(流行舞曲),時而融入黑人音樂,聲音時髦、適合放在 Disco 伴舞的音樂。專輯封面常是色彩、光線高對比的插畫,場景也許是開往盛夏海邊的敞篷車,或者都市夜景。視覺設計正反映出八〇年代日本 City Pop 的兩種主要類型:海灘度假風及都會夜生活,分別以山下達郎、寺尾聰為首。廣義的 City Pop,則可以是任何具都會感、聲響潮酷的流行樂,內容描繪年輕人嚮往的都市生活。

現在提到 City Pop,通常讓人聯想到日系音樂,但 1980 年代末的香港,其實出現過一系列非常酷、以都會女子心思和生活為主題的專輯——林憶蓮「都市觸覺三部曲」。

八〇年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經濟景氣、影視音樂等流行文化蓬勃發展。「都市觸覺」誕生於這樣時空,與日本 City Pop 的盛行不約而同擁有相似背景。當年輕人的基本生活不虞匱乏,夜生活、舞廳等娛樂需求就地崛起,City Pop 跳動的節奏為輕快的生活添色。

在都市觸覺之前,林憶蓮已於香港發行過五張專輯,曾嘗試當時最流行的少女風格,可惜無法從眾少女中突圍。當時有紅遍全香港的「開心少女組」,陳慧嫻以《反叛》出道的專輯封面,造型風格看來也贏面很大。但如果說「都市觸覺」是林憶蓮轉型的開端,也不盡然,自第三張專輯《憶蓮》起,她便開始慢慢走向都會女子的定位,先是外在形象改變,再逐漸擴及至音樂。只是都市觸覺承接此一風格,一氣呵成地做了最完整的呈現。

新企劃開跑前夕,林憶蓮剛與 CBS Sony 約滿,即將簽入華納,兩家唱片公司最大的差異是,一為日商一為美商,這是都市觸覺得以完成的第一步。比起當時代的其他歌手,許多歌曲改編自 J-Pop,林憶蓮擁有更多英文歌的資源,讓音樂跨出仿日通俗(當時香港流行歌多改編自國外暢銷歌)。再者是華納的信任,敢讓林憶蓮剛在公司底下發片,即刻挑戰市場,而非一味複製過去的暢銷歌。彼時的經紀人兼製作人許願,是功臣之一。擁有編舞者身分的他,對拍攝企劃、拍照時的眼神姿勢、舞曲 MV 設計,甚至專輯概念提供許多想法。

他曾在專訪中提到,最初都市觸覺的靈感,是他在國外看著下班尖峰時段熙來攘往的人潮想到的,那時他正苦思林憶蓮的下一步,沒想到被自己忽然的想法突襲:你我皆生活於都市,何不就做張都會概念的專輯?而且要做,就做成三部曲,當時「Trilogy」(三部曲)在歐美甚是流行。

於是都市觸覺Part I《City Rhythm》(1988)、Part II《逃離鋼筋森林》(1989)、Part III《Faces & Places》(1990)依序誕生。

自始至終,都市觸覺以都會和西方感為核心。那時香港大多專輯的封面照是棚拍、素色背景,有時加上手工時代陽春的拼貼、合成圖。然而,都市觸覺全系列的封面皆於國外拍攝,分別至紐約、馬尼拉、威尼斯和米蘭取景。視覺系列感強,甚至連林憶蓮的姿態和神情都很接近。

只不過讓人疑惑的是,概念是西方的,為什麼會有亞洲城市馬尼拉魚目混珠?八〇年代專輯發行和現在的景況很不同,每年一張專輯是常態,甚至一年兩、三張也算普遍,有些當紅歌手工作滿檔時,甚至要睡在錄音室。雖然都市觸覺系列是一年一張,不過因是大型企劃,無法用一般的製作時間估量。

《逃離鋼筋森林》製作期緊迫,當時攝影師想起曾在馬尼拉看過一處歐風廣場,遂提議團隊前往拍攝。爾後,歌詞本在安排照片時,還刻意把攝影師實際在歐洲拍攝的街景,和在馬尼拉拍的照片交叉擺放,以蒙混歌迷的眼睛。

此系列的視覺,無疑能在唱片行架上搶得目光。而音樂方面,首先,因製作團隊已設定好林憶蓮的新角色:穿著高跟鞋、拿著杯紅酒,都市女人下班後的樣子。歌詞也因此寫得挑逗、大膽,懂得主動求愛,也偶爾罵罵渣男。林憶蓮因而建立起獨立自主的都會女子形象,面對愛情盡可能勇敢、灑脫,但仍有女子避不過深夜裡千迴百轉的心思。詮釋著層次複雜的熟女心情,唱歌的她,當年不過二十出頭。

都市觸覺企劃能徹底被實現,除強大的製作團隊,林憶蓮本身的功勞在於願意接受新嘗試,甚至主動發掘適合改編的曲目。出道前,她的身分是電台 DJ,比一般人更懂得聽歌、選歌、理解歌,我們才能聽見她在專輯中演繹多元風格,一路從通俗情歌,唱到舞曲、R&B 和爵士。

三部曲寫的、唱的雖皆為都市生活,但情感方向各有主軸。第一輯《City Rhythm》 擁抱情慾、盡情享受自由;第二輯《逃離鋼筋森林》,林憶蓮化作在叢林受傷的獸,要抗拒、要逃離;第三輯《Faces & Places》的態度則變得抽離,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觀察都市裡的風景和人群,即便偶爾深陷其中,也學會不在乎。

三張專輯中最出色、最有風格的是舞曲,雖然當時跳舞歌在香港盛行,但大多編曲仍較為保守,也時常逃不開東洋風格,或者未讓改編歌真正脫胎換骨。林憶蓮的舞曲編曲非常創新,除了合成器敢用衝擊、大膽的音色外,節奏也不只有 Disco 和 Funk,尤其在《逃離鋼筋森林》中,同名曲的基底是南美森巴、〈燒〉則在間奏加入非洲手鼓。舞曲之外,分布於各專輯的〈你令我性感〉、〈都市心〉、〈別再靠緊我〉則是當時香港難得出現的 R&B,深刻了林憶蓮成熟的形象。全系列最終以〈浮光掠影〉作結,將各城市的田野錄音覆上隨機播放、都市觸覺裡的歌曲,屬想法前衛的概念佳作。

許多香港樂迷都認為,來台發展的「國語版」林憶蓮形象單一、喪失性格,盡是唱〈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為你我受冷風吹〉、〈誘惑的街〉等怨婦歌曲。然而,都市觸覺裡的林憶蓮,才是他們心目中那個最靚的女神。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