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設計成為新一代之後

A Bite of Trend 潮流考現

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已於五月初落幕,競賽環節「金點新秀設計獎」整個評選歷經書面審查兩個階段,每個類別最終選出金獎及優選團隊若干,從中可窺看台灣設計圈未來的發展脈絡,當然也隱約反映出近期的設計養成教育,還有設計科系師生所共同關切的走向及議題。

這個 1981 年創辦至今的台灣老牌設計競賽獎項,對於這群即將踏出校園、心中懷抱著設計師夢想的學生而言,猶如聖殿一般巍然崇高。這場進入聖殿的考驗仿若是人類學所稱的「過渡」狀態,三年四個月的養成,從學徒到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準師傅,能否順利從蟲蛹中破繭而出,成為美麗蝴蝶,這也是新一代依舊屹立不搖的意義所在。

2019 金點新秀設計獎的最大改變,應是增設一個新項目:補足人群生活缺憾,透過設計思維以及路徑解決問題思維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

回顧過往十年,台灣在解決社會問題及創新領域的發展趨勢下,標榜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可說是蔚為一時的顯學,由世界著名的創新設計機構 IDEO 所提出,相關概念方法,從企業傳產到學校、NPO,而後隨著時代環境、產業發展及不同應用範疇,更可區隔為使用者體驗、服務設計、社會創新等不同的概念。而這樣的發展脈絡,就如同是一種信仰,挑戰過去的認知,甚至讓人願意從新思考,「設計」的定義及做法為何?

到底設計是否要像過去一樣,為了服務有錢人需求而來創造?還是設計可以為所有人創造價值?設計只能用有形體來展現,或可不拘泥形式、從思維著手,解決人們面臨的棘手問題?如果能從這樣較寬廣的思路切入,設計不僅能無所不在,更能轉而成為產品或服務的最終點,為他人所用,為他人所樂。

今年「社會設計」正式成為設計獎的一類,有著絕對的意義——台灣設計界對設計的定義,終於能跳脫過往單純的有形設計,開始將無形的、或系統性的解決模式視為是「設計」,這樣看得見的進步,絕對是人本設計領域的一大勝利。

第一年的必要陣痛 

社會設計是什麼?我想如果問三個人可能會得出四組答案,代表這是一門持續蓬勃發展中的趨勢,無論模式、範疇、手法都如此多元充滿變化,此現象也反映在五位評審各自的背景之上。學生就更不用説了,絕對是從自己的認知來判斷「我的畢業製作到底要不要投這個新類別」。所幸今年是開放案件可進行雙投件,也許你創作出一項實體產品,但你不覺得它純粹只是產品,背後還可以賦予更多的社會性。因此今年有許多作品,明顯看得出,原本要徵選產品設計、工藝設計、視覺設計,甚至包裝設計等類別,多半以單純的創意發想為主,而不見得是帶著解決問題的強烈意識而來。

作品是否具實用性、接地氣,皆是今年作品較為欠缺之處,但我想隨著時間逐步進行,這一點將有所改善,期許不久的將來,社會設計類也會從首年被視為順便比一下的配角,轉為某些設計系所同學的新歡。

「新一代設計展」內容橫跨產品、平面、視傳、包裝、工藝、空間、時尚、遊戲及多媒體等多元設計領域。(新一代設計展)

追求專案與真實世界的距離 

過往許多設計,尤其是學生的畢業製作,創作的意味相當濃厚,也就是雖然有一整年的時間,但基本上概念的醞釀及設計的發想都是在教室或研究室發生,學生相當依賴次級資料的整理,甚至僅是讓想像力來翱翔。而這樣的模式也許對純產品設計類還可以,但反而難以駕馭社會設計所需具備的精神。

社會設計之所以被提出,就是為了補足社會發展中的不完美。所以在評選上,相當看重對於議題的探索——是來自於過往的經驗,還是對於某社會事件或社會發展脈絡的細節覺察。而看到線索之後,唯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透過不同的模式來尋求解決之道。這就符合我們認為「同理心」終將是社會設計核心的道理,而非純粹是透過想像,透過猜測,最終陷入同情心作祟的泥淖而不自知,關於這一點,絕對是在評量作品是否符合社會設計精神中極重要的環節。

除了對作品投入的起心動念很重要外,設計者是否願意花費時間接觸及探索也不可或缺,畢竟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絕對超乎想像中的模樣。一位設計學徒能否願意蹲下來,透過觀察或訪談,尤其藉由工作坊的模式好好地向利害關係人請益,反覆確認、溝通達到共識,進而累積起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最終的成果,也許就不會是一項產品,而是一個流程、一個行動,或建構一段可永續運營的生態系統。

打開設計的領域框架,賦予新意義

社會設計的存在,打開了設計的形式及框架,今後,設計不見得一定要做出看得見的東西,而是能更回歸解決問題的核心思考,嘗試超乎以往;更為創新具突破性的新解決,當然人本絕對是其中必要,而過程中所提出的概念、流程、步驟,都能成為引動社會影響力,創造未來改變的一扇窗。

設計的定義因此更為寬廣,未來將不再是設計科班者所獨享的,只要懷抱著同理心、大無畏的挑戰心情、期盼能透過解決問題來追求一段更美好的生活,人人都可以爭取。未來,若有對於人的行為較為敏銳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生,甚至擅長透過商業及行銷方式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商管科系學生來爭取社會設計獎,也不應感到意外。當愈多跨領域者願意往這裡跨,也將讓我們看到跨界的力量。

感動人心的案例,需要測試驗證

「到底這個專案是純粹出自想像,還是為貼近真實而存在?」這絕對是衡量的確認點,因此當專案順利的攫取洞見,找到解決問題的解法及創新方案,即是設計思考的最後一個階段「測試」。能否真實的透過產品原型或是互動情境,來對專案的目標使用者以及利害關係人進行測試?一個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的設計,若能走到這一步,就表現了專案回歸現實的決心,這樣的行動,絕對是成為一位服務設計師所應具備的態度,透過測試驗證,讓一切得以實踐,才是社會設計。

讓社會設計成為設計新秀可得的一枚勳章,一切會不會變得更好?我無法斷言,但我深信這絕對象徵一個台灣設計新時代的來到。

2019 年第 38 屆新一代設計展於台北世貿中心的展覽現場。(新一代設計展)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