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可能性——《豹變》

《豹變》
木心 印刻出版
NTD $300 精裝 / 240 頁

「有一天醒來突然問自己/這就是未來嗎/這就是從前/所耿耿於懷的未來嗎」夏宇的這首〈同日而語〉,於現今這個時代,又特別是在這個經歷過風風雨雨和諸多失去的一年,讀來不免令人心驚,確實有種一切好像都面臨山窮水盡的感覺。而也正是在這種心力已然疲憊的當下,閱讀各種非主流的、彷彿不與時代在同個頻率上的那些作品,更容易思索其中是否蘊含著什麼特殊的意義,以及其與當下時空之連結;否則,為什麼已經是這種一切都令人疑惑的時節,我們還會主動選擇這些讀起來可能並不讓人放鬆或休閒的嚴肅作品?我們是有必要(或者說反而特別渴求)找尋一個解釋——或者說希望能透過作品來映照出自身的迷惘,並重新找尋目的。

而木心的《豹變》就是這樣一部,乍看之下好似不合時宜的作品;不合時宜之處在於,它太純粹了,純粹得只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文學而文學,從現實層面而言,此時閱讀木心,多少會感到奢侈:我們還保有能夠純粹的餘裕嗎?確實,它(曾經,可能)是前衛的,書前童明那篇篇幅極長的代序,由現代化、現代性、現代文學,乃至白話中文文學史談起,更是為了標舉這部作品在其誕生脈絡下的前衛,但不可諱言的是,在後現代的情境下談論現代,如果缺乏重新省思,也只是顯得復古。當然,要論其藝術與美學成就,或是精神之高度,這本書自有其內在體系的完滿,但是也正因為這份完滿,它顯得更超脫、更獨立於現實,與它之外的世界彷彿無涉。

《豹變》本來就是為了達至完滿而出現的作品。2012 年,印刻早已出版一套木心作品集,其中《溫莎墓園日記》已收錄木心絕大部分的短篇小說作品,凡二十一篇,與《豹變》內十六篇作品,就有七篇重複,且不重複的作品單獨來看,質地佳但稱不上苦心力作。但是《溫》單純是作品之集結,《豹》一書的編排,則竟使得這些短篇形成有機的連結,其以同心圓式的順序,展現了人生由年幼至晚年,由故鄉至他鄉的視野,整體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而奠定這種排序形式者,莫過於首尾兩作。開首之短篇〈SOS〉,描寫眾人試圖從受到砲擊的船艦中逃離,在這慌亂中,卻一位醫生替急產婦人接生,然而接生成功之際,船艦仍依舊逃不了沉沒的命運;在這短短數頁,篇幅可能不過千字左右的作品,已然十足展現出生與死的交錯與張力。而書末以〈溫莎墓園日記〉作結,老朽衰亡成為前景,潛伏在背景裡的則是某段情感的枉然,縱使小說內的情節張力弱化不少,然而主題辯證的張力(在死與愛之間)卻依舊在幽緩的筆調中綿延。如此,藉由這兩篇,就確立了全書由生朝向死的方向與步調,並時時懷著一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徒勞與毅然。

而此書之於當下的真正意義,也許就在於此。木心去世已七年,作為遺作,《豹變》確實使這位作家、藝術家的精神更臻充足,高度更上一層,但相較於這種形式層面上的成就,《豹變》於內容層面上的洞見,對時下的我們更值得細細品味。當然,這集子裡,「人生」是極為古典、極為普遍的主題,「人性」更是幾乎所有文學都不可或缺的關懷,但是木心的洞見,也就是前述的,那一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徒勞與毅然,方是對於時代最深刻的反省。

由理性為根本所建立起的現代,預設了人定勝天的計算,而現代以降的文藝,縱使時時刻刻反省理性所帶來的暗面,卻依舊難以避免以理性去「計算」作品的構成。

小說的虛構,重點不在虛而在構;構,即人之所為,並計算著如何能以人之所為逼近真實。但木心的洞見,等於是在起點就預設了逼近真實之不可能,彷彿〈SOS〉中那才剛出生即滅頂的嬰兒,又彷彿第二篇作品〈童年隨之而去〉的結尾,敘事者「我」丟失了心愛的碗,耗費精力努力索尋,卻依舊未果,但難過之餘,母親對此的回應卻只是「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更有一句「這種事以後多著呢」,承認了失敗的命運,接受了枉然的必然。

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這個前提之後,仍不失去毅然,一如書中呈現的,那縱使知道命運卻仍舊得要過完的一生。這是薛西弗斯神話的變奏,卻沒有神話的激昂悲憤,反倒多了一份超越、了然。而其中早已屢屢為論者所指出的,木心作品裡的「他人原則」,也在這樣的洞見底下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豹變》裡的「他人原則」,並不是以主體為中心所觀察、認知到的他者;其創見,或者說超越,一如那個「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陶碗,也一如接受了失敗與枉然的前提,木心的「他人原則」,是直接將可能性讓渡給他人,允許故事發生在彼處而不在此,允許作者與讀者不站在具有上帝視野的位置上,也因而在那些未知的地方,充滿了可能。

在〈溫莎墓園日記〉裡曾寫到:「文學是,必得寫到一敗塗地,才算成功」,有趣的是,木心本人的作品其實並不一敗塗地,卻也一樣成功。或許對木心而言,「明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毅然」本身就是世間最一敗塗地的真相也說不一定,但相信讀者在其典雅的文字與溫潤的精神裡,絕不會因為面對了這個真相而失去堅定。或許這就是《豹變》所體現的,一種最不合時宜的可能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