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住民 —— 鳳頭蒼鷹

人類對猛禽一直有遐想,這群生態鏈頂端的空中掠食者,翱翔的姿態既優雅又有魄力,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中不乏化身為神祇或王權象徵。過去猛禽與我們之間有幾分神聖的距離感,但拜現代研究與攝影技術所賜,人們對猛禽的各個面向都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空中的王者其實並沒有那麼帥,而是多了幾分討喜的傻勁,同時,也遠比牠象徵的力量脆弱得多。

扣除白天活動的貓頭鷹,日行性猛禽通通可以用「老鷹」這個中文詞代指,但從分類來說,這個大家族的鳥字還不少,最小型自成一目的「隼」(Falcon)、鷹形目中小的是「鷹」(Hawk)、大的為「鵰」(Eagle);鷹形目又會根據棲地、食性與外型再分為食腐的「鷲」(Eagle)、擅飄飛的「鳶」(Kite)等等。若不會分辨其中差異,通通叫老鷹雖然不算錯,但大概也和「這是隻鳥」相去不遠了。

比較精準的說,「老鷹」在台灣指的是黑鳶,就是「老鷹抓小雞」這個遊戲中抓人的那隻。黑鳶是早年農村田間常見的猛禽,但與大多保育類動物面臨一樣的處境:人類開發、環境改變導致棲地限縮,最後族群數量也大大減少了。原本常見的老鷹幾近消失,往往要向山裡去才看得到其他猛禽。少數值得高興的是,仍有動物在水泥叢林中找到新的棲所,都會區中的動物鄰居,其實比所見得多。這三十年來,透過研究單位調查、動物救傷通報和攝影愛好者紀錄,在北中南都會公園皆出現了原本以低海拔山林為家的鳳頭蒼鷹築巢繁殖。

鳳頭蒼鷹是台灣的是特有亞種猛禽,名字中有「鳳頭」的鳥,和傳說中的「鳳」沒瓜葛,指的是頭上有能豎起的冠羽,像是鳳頭燕鷗、鳳頭鸚鵡。鳳頭蒼鷹平時看不出鳳頭,威嚇時才會有怒髮衝成冠的效果。鳳頭蒼鷹除了頂上有看頭,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尾下白色覆羽相當顯眼,鳥友們總戲稱(實為愛稱)是屁股包了尿布。雖在猛禽家族中只是小個子,身長不過 50 公分,但可絲毫不減掠食者的威風。台語稱其「粉鳥鷹」,這粉鳥之名不是因為長得像鴿子,而是牠們吃鴿子,身手矯健的赤腹松鼠同樣難逃牠盤中飧,就連同為猛禽的領角鴞也在牠們的菜單上。

有很多的猛禽都是母鳥體型較大(健康成鳥體重約在 450 克以上),公鳥較小(健康成鳥體重約 350 到 400 克),另外成鳥的母鳥胸前褐斑為水滴狀,公鳥偏縱斑。此照為鳳頭蒼鷹雄成鳥,尾下白色覆羽相當顯眼。(Getty Images)

在鳳頭蒼鷹成為都市住民後,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花了六年的時間,跟隨著牠們研究上百個台中都會區與山區的巢,比較分析都市與山區的繁殖狀態。整體而言,都市中食物來源穩定,也少了原棲地的天敵,幼鳥能順利成長離巢的比例較高。台灣猛禽研究會也自 2013 年起展開台北市都會區的鳳頭蒼鷹觀察,這幾年來,更展開全天候 24 小時的鳳頭蒼鷹巢位直播,讓大眾也能一同參與一年一回的繁殖季。雖說民眾坐在螢幕前看鳥,只會得知成鳥帶食物回來的時間和餐點內容,但鳳頭蒼鷹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戲,讓人忍不住盯著螢幕偷窺一家子的生活實況。

2020 年 5 月開始,大安森林公園的鳳頭蒼鷹生活直播成了超熱門實況台。許多人半夜不睡覺在看鳥睡覺,聊天室中滿是自稱乾爹乾媽叔叔姨姨的噓寒問暖,擔心雛鳥旁這麼多蚊子牠們睡得好嗎?壁虎怎麼還不來吃蚊子?連日大雨後,鳳頭蒼鷹一家還好嗎?

大安森林公園內的鳳頭蒼鷹。根據影像紀錄,這幾年在大安森林公園出現過的鳳頭蒼鷹已超過十隻,其中在秋冬季常常可看到當年出生的幼鳥在公園內活動。目前在台北市區(平地)繁殖的鳳頭蒼鷹為數眾多,或許在你家旁邊的公園或行道樹上就能一見鳳頭蒼鷹風采。(大安鳥友鄭健榮提供)

隨後,在台北植物園另一巢鳳頭蒼鷹也開台了,鷹粉們各別為小鷹取了暱稱,大安家的大寶和小寶,植物園的則是大福及小福。由於鳳頭蒼鷹育雛時是母鳥孵蛋顧小孩,公鳥負責打獵帶回巢,兩位「foodpapa」的送餐模式截然不同,大小福的爸爸動作流暢優雅從容,就是個帥字了得,因此得到「福山雅治」一名;大安鳳爸的帥則總差臨門一腳,像是想餵小孩吃飯結果到最後是自己吃完、帶食物回來時直接把肉放在小孩頭上而被回巢的老婆飛踢,這位脫線好爸爸與好老公讓人想起蠟筆小新的爸爸,而被取名叫做「廣志」。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雛鳥從白色毛絨絨的小毛球,開始像白色湯圓的黑色芝麻內餡滲出,螢幕中的牠明顯地一暝大一吋,羽翼漸豐終於長成和爸爸、媽媽一樣帥氣的大雞,當然,還是有各種呆蠢萌。兩家鳳頭蒼鷹實況期間累積了大量粉絲,產出了不少梗圖和藝術創作,許多人專程去公園守候只為拍離巢後的大小寶,小寶光撕咬蓮霧葉都能讓眾多鷹粉傾倒。植物園一家因連日大雨小福不幸夭折,鷹粉們雖然不捨,也明白這就是大自然的真實樣貌,特別是那些「foodpapa」送來的無頭屍,也都曾是活跳跳、受人喜愛的斑鳩和松鼠。

縱使有許多叔叔姨姨們安分的只巴著螢幕奉上愛,很清楚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距離,但倡議保育其實很難阻止部分人士「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的獵奇炫耀心態,違法私養猛禽和黑市買賣還是一直存在。鳳頭蒼鷹早年常被掏巢抓幼鳥來飼養,如今則因為環境較近人群,幼鳥學飛過程中偶有閃失,就被好奇的人類帶走了。

台灣四十餘種猛禽(含貓頭鷹)都是保育類,只有六種國外人工繁殖的猛禽可以合法養,但飼養猛禽要花費的精力和金力絕不是起個念頭說養就養這麼不負責任。民眾常常私養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什麼也不會,就將猛禽送至救傷單位,鳥到院時常已是慘不忍睹的狀況。儘管有法規,執行面還有罰則都有待加強。對於一般大眾,縱使教育推廣的成效一時難以彰顯,仍期待有更多良性互動;就像猛禽研究會的鳳頭蒼鷹直播帶來的正面效益,能讓更多人從中覺得這是個有趣的議題,進而深入去瞭解。

然而地方阿姨如我仍竊想,如果現在「斗內」更多給研究單位,明年可以看更多的猛禽偷窺實況嗎?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