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不可及的寶島職業運動夢?

台灣的球類運動,不管是職業、半職業還是業餘乃至於國際賽,不管在情蒐、訓練或是戰術分析上常常被球迷戲稱為「草創」或「土法煉鋼」,但這代表台灣沒有相關的專業人才嗎?事實絕非如此,如日前大聯盟引進由台灣新創團隊發明的智慧棒球、或是像在台灣人工智慧年會發表「資料科學如何影響運動產業?認識賽伯計量學」這樣題目的孫玉峰,乃至許多運動相關科學領域,其實台灣都培育出很優秀的人才跟技術,卻沒有辦法落實、回饋跟運用在這塊土地上,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運動產業的核心——職業運動在台灣的發展。

從打算盤到澳洲跟沖繩的職棒增隊議題,又或是 CBA 解散、到新浪獅西進中國、SBL 的成立,乃至於寶島夢想家真正地以職業球隊的身分加入 ABL 的籃球,到企業排球聯賽乃至於最近有風聲說要發展職業足球,職業運動的建立以及發展在台灣其實並不是個陌生的議題。

談到這個議題,總有人說台灣人口太少、有人說台灣除了棒球之外其它球類運動競爭力不足,但有太多的例子可以反駁這些論點;而也有較深入點的討論,提到台灣在運動行銷上的不足、屬地主義的不夠落實,這些其實是推廣的方法論,卻沒有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也沒有意識到職業運動發展隨著時代變遷面臨到的新挑戰。

職業運動最基本的是成立法人格、人事以及財報獨立的公司法人來專營球隊,而在職棒四球隊以外,只有寶島夢想家勇敢地跨出這一步,甚至從出資結構來看,更只有寶島夢想家是多人出資的職業球隊,這問題其實根源於台灣的相關法令制度;尤其是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的租稅減免,主要是鼓勵花錢在運動項目、而不鼓勵靠運動項目來賺錢的制度設計,出資者多半重視能否控制支出項目來抵減出資者本身的收入,卻不見得會讓被投資的運動項目有帳面上的盈餘,也造成了出資者常常動輒將職業運動的事件跟運作,無限上綱到出資企業文化乃至於人事糾紛。

此外,在運動商品購買、運動賽事收看管道都非常便利的現今,過往因為觀賞、商品購買的近用、便利考量,而可以透過地域因素來侷限球迷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球迷可以輕易地欣賞到最具話題性、最具競爭力的賽事,也讓轉播的收入也成為職業運動相當重要的一環(例如職棒轉播權在台灣就開始走向各隊獨立談判);這一方面讓大牌球星更不用擔心球迷的離去與吸引、頻繁地報團轉隊,另方面也抑制了傳統大城市的經營優勢,更重要的是,球隊必須更花心思建立起與特定球迷間的專屬聯結,才能夠真正地吸引球迷。

以台灣來說,一個走向是例如 Lamigo 桃猿,透過由內而外、從球場到場內活動跟氣氛,以及跟在地真正地結合,把握住桃園結合高鐵、機場捷運發展的契機,不只抓住桃園在地球迷、更抓住了許多新球迷的心;而另外一個走向,如寶島夢想家,加入了跨國的 ABL 讓每場賽事都可以訴諸類似國際賽的情感,選擇立足在過往沒有球隊紮根過的彰化,加上投入在球場跟球隊形象、商品上的用心,在剛開始的幾場主場賽事,以低於 SBL 的球技水平卻繳出了更優秀的票房成績。

台灣的運動,經過了那麼多的挫折跟停滯不前,卻還能夠保有實現職業之夢的契機跟曙光,我們都該更加地去瞭解跟珍惜。

2009 年,小女孩在天母棒球場為當時的兄弟象隊加油。(Patrick Lin / AFP / 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