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洩密而入獄或者流亡餘生,值得嗎?」愛德華.史諾登與丹尼爾.艾斯伯格對談

過去一世紀最著名的兩名吹哨人討論史蒂芬·史匹柏的新片《郵報:密戰》、艾斯伯格流出的五角大廈文件,以及他們各自為洩密所付出的代價——他們也為打算揭露國家醜聞的來者提供幾句建言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新片《郵報》中,英勇的美國吹哨人丹尼爾‧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 70 年代是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口中「全美最危險的男人」。四十年後,受他啟發的後生吹哨人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則遭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斥為「最惡劣的叛徒」,並主張處死史諾登。

《衛報》讓這兩人同聚一堂 —— 20 世紀最有名的吹哨人與 21 世紀目前為止最有名的吹哨人 —— 大談洩密、新聞自由與史匹柏新片談及的各式議題。

《郵報》由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與湯姆‧漢克(Tom Hanks)領銜主演,聚焦 1971 年的五角大廈文件案,文件案揭露自杜魯門(Harry Truman)以降、直至尼克森的歷任美國總統皆扯謊遮掩越戰真相。該片亦描述由《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領軍的美國新聞自由之役。

這場兩小時的座談,由網路串起加州柏克萊的艾斯伯格、莫斯科的史諾登與倫敦的《衛報》。吹哨人探討吹哨洩密涉及的倫理、實務操作與內心的天人交戰,以及《郵報》和今日川普執政美國之間的奇特共鳴。

他們憂慮川普對新聞自由的攻擊,並擔心美國史上第一件記者遭起訴案成真。他們害怕美國可能會對北韓動用核武,也敦促新一代的吹哨人從五角大廈或白宮內部挺身阻止核戰。

「這位總統的所作所為真是魯莽得可怕。我不知道他的舉止從醫學說來算不算得上……瘋狂,但他幹的事就是瘋狂。」艾斯伯格說。他在去年 12 月出版的新書《末日機器》(The Doomsday Machine,暫譯)中,回顧自己過去身為國防分析師與核戰規劃人員的生涯。

回溯到數年前,史諾登還在掙扎是否要洩漏國安局機密資料,其內容將暴露政府的大規模監聽行動;他從一部 2009 年的紀錄片獲得啟發,該片就叫《美國最危險的男人:艾斯伯格與五角大廈文件》。2013 年,史諾登將素材交付記者後,艾斯伯格迅速表達支持,兩人結識為友;艾斯伯格在 2015 年親赴莫斯科,造訪流亡的史諾登。

兩人同樣主張新聞自由。艾斯伯格與人共同創辦美國非營利組織新聞自由基金會(Freedom of the Press Foundation),這次的座談亦由基金會促成。史諾登也是基金會董事,在莫斯科期間,他花費許多心力開發保護記者通訊與情資的軟體工具。

尤恩·麥考斯基爾:(Ewen MacAskill,《衛報》記者,以下簡稱麥)你們兩起洩密案相隔四十多年,期間吹哨這件事如何改變?電影《郵報》令人難忘的一幕是,洩密文件還需要費事地人工複印,和今天大不相同。


艾斯伯格:(下文稱艾)當然了,要像雀爾西·曼寧(Chelsea Manning)(註 1)複製、流出數十萬個檔案和資料,或者像愛德‧史諾登一樣丟出數百萬份檔案,當時實在做不到。我用的是當時最頂尖的科技,用全錄牌印表機(Xerox)複印七千份「最高機密」文件。沒有全錄牌,我也會一籌莫展。

所以,某方面而言,今日要挖掘真相是比我那時候簡單。我花了好幾個月——夜復一夜地複印。不過,除非你是愛德或雀爾西這樣的高手,他們追查洩密來源的難度很可能比以往更容易。你很難安全下莊。就我從愛德口中所知——愛德,如果我講錯了,請指正我——你自認,就你的反諜報專業能力,你或許可以無聲無息地流出機密,可是你選擇公開為之。但其他人或許就逃不掉了。

史諾登:(下文稱史)首先,容我稍微更正一下。丹説,我給了記者數百萬份檔案。其實是數千份。丹和我的案子之間的差異在於,抓到壞事的目擊證人能夠撈的東西大大擴充了。就丹來說,他所有的資料都在保險箱裡頭。我則能打撈國安局網絡裡的所有東西,而不限於一個保險箱……最後結果就是,特定員工可能就能——事實上,不是可能,我已經做給大家看了——在他們的指尖下點開海量資料,所知比某個辦公室、某個單位、某個組織、某個局的長官還多——甚至多過總統。

:另一個差別是,愛德能孤身行動;至於丹,你需要一組志工隊。

:有點像是路邊叫來組隊的,大多數是哈佛的研究生,這些學生幫我們安排住處、傳遞文件。他們叫作雷文坡的匪徒,典故借自英國同名電影,是一群小混混犯下大搶案的故事。當我的書《祕密:越南與五角大廈文件回憶錄》在 2003 年出版時,我想要講出他們的故事,但他們依然想保持匿名,他們認為小布希政府的時任檢察總長約翰·艾希克羅(John Ashcroft)可能會把他們關起來。簽書活動時,有些人會附張小卡片,寫上他們希望我寫下的句子。有張卡片寫著:「獻給雷文坡的匪徒」。於是我見到睽違四十年的朋友。

:你認為你在《郵報》裡的形象如何?

:飾演我的演員馬修·瑞斯(Matthew Rhys)非常英俊。我太太和我都非常滿意。電影上得正是時候,我們現在打交道的總統吐出的每口氣都是謊言,而且還理直氣壯。此外,這位總統蔑視媒體。尼克森以前說媒體是敵人。川普的人馬則說媒體是反對黨,言下之意當然也是敵人。我觀賞電影首映時,我就在想:這正是新聞自由的問題。

:你呢,愛德,你喜歡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在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電影中的表現嗎?是否有達到你期待的效果?

:我愛喬瑟夫·高登-李維。好笑的是,他們把我的模樣牢牢綁在那段時光裡頭,我老是戴著眼鏡,看起來有點宅。說來啼笑皆非,其實我這輩子很少戴眼鏡,今天就沒戴。我會在正式場合戴眼鏡,但不是為了造型什麼的。先不論故事情節如何,畢竟這部片就是倉促間把故事兜在一塊,太多事件在世界各地發生,這部電影至少有抓到要旨,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大規模監控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大規模監控為什麼很嚴重。

當我們討論這部電影的公眾影響時,我得說,時至今日我都還會讀到看過史東的電影、卻沒看過《第四公民》(2014 年的史諾登紀錄片)的觀眾回應,但《第四公民》才是事件真正的紀錄片。這些觀眾沒看過電影前,就是搞不懂問題所在。新聞報導沒有觸及這些人,不過電影辦到了。他們或許不會是紀錄片觀眾,但他們喜歡觀賞劇情片。我想,這真的很棒。

:讓你們決心成為吹哨人的臨門一腳是什麼?

:當時美國有些年輕人寧願犧牲自由、自願坐牢,藉此勇敢宣告越戰師出不義、拒絕參戰,若非他們的榜樣,我絕不會起心動念,我知道這可能會害我吃一輩子牢飯。沒有他們就沒有五角大廈文件,勇氣是有感染力的。我聽你說過,愛德,電影《美國最危險的男人》鼓舞了你挺身揭祕。

:完全沒錯。我在權衡要不要挺身而出時——那時候非常痛苦,因為這個決定肯定會大大改變我的人生——我看了那部紀錄片。丹的榜樣,讓我聽見過來人的現身說法;那部紀錄片協助像我這樣的人作好心理準備,縱身一躍。

我讀到,丹,或許是尼克森說的,他形容你為自以為是的人。但要吹哨,本就需要一種道德使命感,甚至就是自以為是。你腦子裡、社會上、我們在灌輸下相信的一切都在呼喊:「不要這樣做!」然而有股聲音在心裡漸漸茁壯,說服他們不只應該如是,更有責任如是;要完成一樣鐵定會付人生於一炬的壯舉。但理論上呢,激勵你的希望源頭應該是,吹哨能糾正某些錯事。

:川普帶來的威脅會比尼克森更危險嗎?

:我敢說這位總統會起訴記者,在我國還沒前例可循。我們打了一場革命保護新聞自由(註 2),就是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我們目前尚未打破憲法中保障新聞自由的第一修正案,但現任總統很可能會這樣做。時代變了。歐巴馬(Barack Obma)當政時,他起訴的洩密人是過往所有總統加起來的整整三倍——他起訴了九個人。我想川普會乘先例而為。他會做得更過火,做出歐巴馬沒做的事,直接起訴發表洩密資訊的記者。

:維基解密的創辦人朱利安·亞桑奇(Julian Assange)窩在倫敦的厄瓜多大使館,擔心自己遭引渡至美受審,他是否也處境凶險?

:朱利安最牢靠的辯護、也或許是他唯一屹立不搖的辯護是,他僅僅是發表人,而且就我們所知,他從沒發表過不實內容。他面臨許多批評,許多批評有憑有據,抨擊他的政治觀點、他的個人表達、他的措辭或他的意圖。但到頭來,真相自會說話。

:亞桑奇的狀況不妙。有些人說,朱利安大可走出使館,他犯的法只要短暫服刑,或者壓根不用服刑,不必擔心引渡。我認為實在荒唐。我想,不出一分鐘英國就會送他到這裡來(美國),他會從此杳無音訊……在川普政權裡,他大有可能當上美國第一名遭起訴的記者。

:會不會有人吹哨以阻止美國攻打北韓呢?

:我確定五角大廈和白宮裡頭有數千人知道,攻打北韓會是大災難,他們有數據、有研究,理當有限度的戰事會變成大災難,奪走數十萬、乃至百萬條人命並帶來無窮後患。

:你怎麼說呢,丹,你會和五角大廈裡的下一位吹哨人講什麼?他們看見攻打北韓的計畫就位,他們看見後果,也知道來得及阻止戰爭。

:當然了,他們有我當時沒有的東西,他們可以直接訴諸網路。我不會建議他們這麼做,我們看看,你當初找了《衛報》,你沒把東西直接丟上網路,你大可直接丟的。我想你做得沒錯……如果《紐約時報》不發表,如果《衛報》不發表,你再訴諸網路。

:吹哨值得嗎?

:我有次讀到愛德·史諾登的聲明,他說有些事情值得你慷慨就義。我讀到曼寧也寫了一樣的東西,她說她願意為了她的所為坐牢,甚至面對死刑。我讀到這些看法時心想:這正是我的感受。這是對的。值得。為了免去和北韓打仗,是否值得某人付出自由、甚至性命呢?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沒錯。」愛德·史諾登吹哨而終身流亡,值得嗎?曼寧吹哨入監七年半,值得嗎?是,我認為如此。我認為他們也這麼想。而且我認為他們為所應為。

1976 年 10 月,艾斯伯格在學生的圍觀下於馬里蘭大學接受訪問。(Getty Images)

註 1:曼寧曾任美國陸軍的情治分析人員,因而得以接觸機密資料,她在 2010 年初洩密予維基解密,並在同年 5 月被捕。歐巴馬在 2017 年特赦曼寧,她在四個月後出獄。曼寧宣布她將角逐民主黨在馬里蘭州的參議員提名。曼寧文件內容包括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誤殺平民的影像,以及美國國務院和駐外使館的電文,涉及台灣政治人物的內容也在台造成不小風波。

註 2:此指美國獨立戰爭,在英國殖民期間,北美洲的媒體受到嚴格控管,英國總督亦曾以誹謗罪控告媒體。美國在 1791 年通過由十條憲法修正案組成的《權利法案》,藉此安撫反對中央集權的反聯邦黨人。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