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市場的優雅身世

Planets Encounter 一個人的小宇宙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我熱愛滷肉飯,大概是每天吃也不覺膩的那般喜好程度。也因此這是我造訪台中第二市場的第一美好印象——入口進去,左右就各有一家老字號滷肉飯,而且還巧妙錯開營業時間,讓食客 24 小時都能大快朵頤。

作為台灣庶民平價美食的代表,出現在一座老市場裡看似稀鬆平常,不過當我走到另一側的高級水果店,且翻閱史料發現這裡曾被叫做「有錢人市仔」時,反差帶來的好奇感就出現了。

原來滷肉飯是當年繁華市場裡,搬運蔬果工人「俗擱大碗」的早餐。它並不是供應給前來採買、作為主要顧客的有錢人。有趣的是,待斗轉星移,這座市場的高貴外貌逐漸卸除後,滷肉飯反而躍上舞台,吸引大量遊客,成為拯救沒落的良方。

在 1997 年,政府將蔬果批發拍賣,移轉到中清路新的果菜市場之前,台中第二市場每天從凌晨開始就擠滿人車,熱鬧喧騰,甚至有些緊張氣氛,畢竟這裡的果菜吞吐量全台第二,僅次於台北。

再往前溯及 1917 年,日本殖民者興建的「貴氣」市場落成於此——「新富町」,以京都為藍本打造出的高級住宅區。一方面,對多數本地人來說,這裡可是消費不起的「日本人市仔」;另方面,上流社會則把新富町市場稱為「水果市仔」,特別展售出口外銷的極品水果。

從滷肉飯攤往裡走,豁然開朗的中庭廣場,便是昔時水果集貨整理之處。如今仍能憑弔榮景的只剩水果行的老店招,以及廣場一角的古蹟六角樓。很難想像六角樓原是這一帶最高的瞭望塔,現在卻被周邊樓房侷促地夾擠著,有點不知所措。

整座第二市場,在經歷大遷移後,昔日風華的代表證據就數「慶周青果行」。創業於 1923 年,最初其實是在新富町市場外圍。戰後台中人口急速擴增,日治遺留的舊市空間已不敷使用,於是在 1955 年擴大增建,慶周從那時起,被納入公有市場範圍內。

雖然這家水果行歷史悠久,其實店的坪數很小。不過小歸小,從本地的香蕉、日本的葡萄、草莓和蘋果,到韓國的水梨、智利的櫻桃、紐西蘭的奇異果等等,這裡仍能買到第三代老闆精挑細選的高檔水果。

每個半夜三更,他會親自前往中清路的台中果菜市場,一箱一箱地批回來,然後整潔漂亮地細心陳設。彷彿藉此日日宣告,這裡可是台灣歷任總統都曾前來採購的名店。

從水果店沿著市場外圍的騎樓散步,若干昔日招牌,隱約可見那個貨品高檔、人潮熱絡的年代,比如有專賣和服、浴衣的,甚至還有全才藝術家王水河親自手繪的「玉女女裝社」招牌。這塊美麗招牌無論是線條或配色,都令人驚豔,更遑論被稱為「水河體」的自創圓潤字型,可當作台灣設計史重要教材。

因為不少生鮮攤位陸續搬離這裡,相較於其他大型市場,現在第二市場的步調明顯較慢。無論是走在外圍的亭仔腳、繞進場內的小通道,或者在六角樓廣場周邊停留,竟然都沒有擁擠喧嘩的感覺,反而有點閑散悠哉。廣場的一角,三不五時飄出濃郁咖啡香,一對老夫妻站在店頭,專注於老派的虹吸式煮法。

我發現如果市場角落能有一家小咖啡店,不高調也不委屈地就這麼長久經營下來,它肯定有自己鮮明的存在感,以及手藝厲害的地方。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剛拆掉的東京築地市場旁,曾有家傳承三代的「愛養」。而位於第二市場角落的這間咖啡,則叫「三之一」。

我以為這店名有何玄機,結果不過就是自家的門牌號碼罷了。而店裡頭既沒有什麼文青風之類的擺設,口味也只有虹吸煮出來的曼巴黑咖啡一種。根本就是愛喝咖啡的頑固媽媽和老爹,長年堅持的直球對決。

其實老闆娘的外公,起初就在廣場最邊邊的三之一號買賣香蕉,她的媽媽暗自觀察到,隔壁攤的「三寶水果店」老闆人很老實又勤奮,便決定把女兒嫁給他。婚後他們一起經營水果店,直到退休,才賣起自己最愛的咖啡。

他們笑說,生意清淡普通,賺不了什麼錢,但固定總有些老客人,可能是賣菜或買菜的,喜歡這種老派的咖啡。大家就當一種生活習慣,早上在市場靜靜喝一杯,休息品嚐一下,再開始一天的忙錄。

離去前我走進場內,位於六角樓中央底下有根大柱子,以此為中心,環繞放射出「六條通」動線。這個空間設計,和一般棋盤狀的市場建築動線很不一樣,它會產生一種蜿蜒曲折的迷路感,讓這座市場更像一個等待被探索的祕密基地。而每一個攤商,都無法在遠處就被通透看見,你非得晃呀晃地經過,才會發現它們。

從庶民滷肉飯、高級水果行、到老派咖啡店;從昭和氣味的店招,到放射蜿蜒的條通;從日治到戰後的風光熱鬧,走到沒落的哀愁、與重建的努力;從有錢人的奢華採購,來到小市民的日常滿足。台中第二市場,正如任何一個充滿故事的菜市場,帶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直探一座城市的靈魂深處。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