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城市:《你的城色》中的媒介化感知

凌天、李舲與謝依蓉,這三位建築背景出身的創作者近期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凸凸廳展出《你的城色》一作。伊東豊雄所設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以聲音涵洞作為發想原型,曲型牆面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在這次展出《你的城色》的凸凸廳中,不只可供投影的白牆全都是曲面、甚至連整個展示空間的地板也是如此,只有深色垂直牆面充當設備牆,由於其顏色的關係,所以不易用於投影。

曲面隱喻的空間

在這樣一個非「立方」(cube)的展示空間中,長期受建築訓練而敏於空間與環境關係探究的創作團隊首先意識到,這是一個「空間感」相對難以穩定下來的球形空間。在這種空間之中的觀眾,縱使是藉著投影出來的影像讓想像力向建築外面延伸,也因為扭曲牆面的關係而無法在視覺上擁有大塊且平整的觀看平面。更不用說當人們在這個空間中活動時,因為身體必須持續隨著地面曲度來找尋平衡的行動方式,所以無法像在立方空間中一般,容易創造穩定的方向感。

《你的城色》現場裝置。(攝影/凌天)

為了處理這樣的視覺與行動關係,創作團隊一方面採用了 GoPro 全景攝影機,搭配類似 Google 街景車的行進方式,拍攝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沿途的景象。這樣的全景景象本身就是圓形包覆性的,其魚眼式的影像隨著空間距離的不同而彎曲,與近年來大量出現的虛擬實境(VR)影像一樣,慢慢成為當代人影像經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為了減緩曲面空間的不穩定性,創作團隊在空間中放置了幾個大型白色充氣球體,除了創造新的動態投影面來改變靜態牆面的投影節奏之外,還讓觀眾能夠藉由移動這些充氣氣球來創造屬於自身的動態穩定性。尤有甚者,充氣氣球在空間移動上的方便性與隨機性,讓觀眾將注意力從靜態的影像觀看轉向對於氣球的操弄,塑造了強烈的遊戲感。

在曲面牆這個物質性基礎上,我們發現,創作團隊首先透過對於空間性質的分析出發,思考如何利用影像與裝置物誘發空間潛能。為了打破我們習以為常的、直角座標系的「空間」預設與感知習慣,「動態穩定性」成為這整個展覽所依循的時間節奏,甚至在整體上讓展覽製造「遊戲」與「互動」狀態,卸載曲面空間可能造成的不穩定感與暈眩感。在隱喻層面上,空間上的「曲面」性質,與語言使用上的「扭曲」極為親近,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揭示的那樣,不僅是暫時且不穩定的,還帶有強烈的負面意涵。創作團隊讓「不穩定」轉化成「動態穩定」,積極地開發了空間的意涵。

作為圖像的城市,
與作為感知印象的城市

除了外在的空間條件之外,創作團隊還在意作為影像內容的「城市」應該如何表現。就城市整體意象而言,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曾經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觀察。他在 1978 年所著的《癲狂的紐約》(Delirious of New York)這本向曼哈頓致敬的「回溯性宣言」中,庫哈斯提到一張 1930 年代的明信片,明信片背後的圖像是由帝國大廈與克萊斯勒大樓等重要建築所構成的紐約天際線,天空中還有一艘作為 20 世紀初先進象徵的飛船。從這張明信片出發,庫哈斯提到,「城市」承載著資訊密度極高的「壅塞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成為人類歷史中,19 世紀中葉以降快速發展,20 世紀初完成的新的空間類型。透過考察 1853 年在紐約舉辦的世界博覽會(World’s Fair)到 1939 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New York World’s Fair),他認為「城市」這個當時新興烏托邦象徵,同時結合了摩天大樓的「針狀」與飛船的「球體」兩種象徵性型態,人們終於可以擺脫身體的限制,自由地從地面上升到高處,甚至在空中停留並向下俯望。曼哈頓的歷史就是這兩種形體間對立統一發展的過程。這樣一種城市的意象,將自由等同於擁有上帝的視角,城市作為壓縮到二維平面的、完整的立方型空間,是這個視角下一覽無遺的圖像。

不同於庫哈斯的整體圖像式城市意象,《你的城色》創作團隊所理解的「城市」更貼近左翼空間理論家昂希・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主張:「城市是一個『生活』的空間」,街道與漫步才是接地氣的真實生活。創作團隊拍攝的影像,從台中火車站沿著幾乎貫穿台中的台灣大道直至台中港,他們將這六千多張的影像以近似版畫的方式抽出框線,並按照生物、重要標誌物與背景這樣的分類方式,一張一張地分格上色。

在凸凸廳中的環形投影分為數個區塊,每個區塊都由兩至三台投影機所投出的影像同步疊合,因此,當現場觀眾在空間中走動時,並不會全然遮蔽影像,相反地,觀眾的剪影會穿插疊合在街道影像之中,並且因為遮住的是某個影像色塊導致原本疊合出的顏色呈現互補色,創造出獨特的色塊效果,全然融入投影的街景中。這樣的一種城市意象,全然不是整體的、也不是上帝視角式的,甚至我們可以說不是「純粹且抽象空間」式的。因為城市的意象是片段性的,也隨時被漫步的觀眾所改變,更是隨著時間的進程而持續變換。更清楚地來說,我們對於城市的感知被顏色、聲音與時間節奏所中介,沿著不同的技術媒介分散開來,或許只有在即將離開展覽的時候,才能夠有一個相對模糊的、一幅樹形車影仍然搖曳晃動不清的「印象」。這樣的「城市印象」不再是庫哈斯理論中幾乎被實體化了的城市,不是抽象空間意義下的城市,而是科幻小說家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意義下、由不同時間與空間感之媒介的軌跡暫時凝聚起來的的「時空體」(spime)。

《你的城色》現場裝置。(攝影/凌天)
《你的城色》現場裝置。(攝影/凌天)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