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品味遊戲——《職人新經濟》

職人新經濟
《職人新經濟》
理查・E・歐塞霍 八旗文化
NTD $530 平裝 / 448 頁

在進入本書前,請先不要因為「新經濟」這中文譯名而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作者(或說研究者)在書中所展示的研究對象——調酒師、精釀師、理髮師與精品肉販,並不是嶄新的職業。這些歷史悠久的職業,在這觀察中未必有跨時代的新技術、新的生產方式;而消費與顧客也未必全然是新創而召喚出的消費主體。

仔細來說,這樣的經濟型態自古至今,最主要在於品味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很大一部分是這些職業的實踐者,以不同的方式在「詮釋」著這些職業。

小小的差異、區別,或是「區別」這個字眼所帶出來的,所謂「品味」,使得這些職業產生質變。我們的研究者相當坦率地在本書開頭自陳:「或許因為我本身的職業要求動腦工作,因此那些以雙手工作的人總讓我深受吸引。」

在這本書裡,這些「手工業者」的共同處,是「全都握有豐富的文化資本」。從事這些工作的人,都是在生涯的某個時間點,帶著某種認同與追求,挟帶著良好教育與文化投入。作者著眼的「經濟」,不再局限於收入,或是傳統社會的分類。這些新職人們,在今日經濟動盪、穩定的工作環境不復存在的情況(可以延伸閱讀並思考當代社會的新勞動條件),找到了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體力工作」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無論基於怎樣的理由或動機,開始從事這些工作後,都會顯示出從事這份工作的「酷」。

作為一位社會學家,歐塞霍清楚這個「酷」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呈現在實踐者的那端。職人們愈來愈看重、必須掌握的形象演出,以身體性、技術性、對專門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溝通表現出的「文化套路」。

換言之,全書之所以用場景重現、對話,作者甚至以隱身的方式呈現,基於某種策略。在此,文化不僅僅是要能知曉、辨認、消費兩端的默契認知,也相當重視表演。過往的菁英品味,只要透過服裝、愛好與選擇,便可知曉其中差異,在今天網路上可能有更多公開的情況下,如果不展演很難取得區辨。

全書的第一部分帶我們進入場景,四個職業場域的新美學、服務甚至某種隱藏的話語結構。而第二部分更深入了解這些工作者的面目(who),如何得到這份工作(how)以及做了什麼(what)。

當中,第八章的細微轉換可能也是我們可以留意的地方。畢竟,一個經濟的新可能性,消費那端還是相當重要。甚至這本書的研究,某種程度上並沒有翻轉消費社會的立論。作者在這章更明顯地提醒我們。即便是「服務」這稍微抽象的事物,也需要某種品質與一致性,表演性與個人風格仍然要保證可辨認的品質與效果;消費者也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經驗老道、好奇與狀況外。研究的一切歸結在這裡,充分展現這微小宇宙的訊息萬變。另外,也在這種服務消費者的實際場景產生區辨:有些職業工作者,並無法純熟到能夠兼顧,無法學會表演與塑造個人形象與風格。而後果甚至是在社群被排擠。

社會學研究有趣之處往往在這裡,區辨與階級品味的外在表象可以相當不同,但是動力原則往往一貫。作者在這裡便說到,這裡有某種合群性的條件(甚至是苛刻的),「這些創造雜食文化的新型菁英工作具有排他性,而這種排他性總歸源於處在銳利、經驗豐富目光下所進行的展演」。

回過頭來,這本書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作者的書寫安排,某種程度上也相當倚賴表演。因為讀者無法親臨,因此作者必須重現那些表演者的表演,讓讀者去感受。所以文中角色大量對話,甚至帶有主觀詮釋角色的話語;或早在話語詮釋、理論分析前,觀察者的目光,就有「如何表演」的考量了。

另外,到酒吧與理髮店當常客、參訪酒廠、在肉鋪當實習生,這些身分也決定他能呈現的角度,甚至是場景中的敘事角度。

於是,本書的精采處,也在於末尾的研究方法。作者闡明他自身的品味喜愛,在這些田野觀察當中其實相當自在。這份自在,如他所言,有可能讓觀察者「漏看」些什麼。這也確實點出田野觀察中觀察者的位置,本身的年齡、性別等,會在互動中產生差異。

卻也是這些差異的存在,讓這份研究不再以全然客觀、全知的方式書寫,其中的脈絡性成為最有價值的部分。只要你在閱讀時,不要忘了作者也是真正在身處其中的參與者和表演者。關於這點,他其實再三展演過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