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藝真的作品談南韓電影的操作邏輯,以及朝向類型片發展的趨勢

「為何南韓能,我們不能?」在台灣已是一個除了健保以外,在許多行業都被問爛的問題,在電影界尤其如此。但這某方面未必是自卑之意,因為南韓現在甚至被視為是新浪潮的新希望,而且他們的主流商業製作和小眾電影沒有那麼壁壘分明針鋒相對,自然更能雅俗共賞;而歸根究柢可以發現,這也是因為主流觀眾對節奏上的要求偏快,小眾與否其實和題材的內容沒那麼相關。


那麼,為何選擇了以孫藝真為例?她是筆者個人目前為止看過最好的主流表演方法演員之一(因此必須特別提醒的是,手機觀影無法明確掌握到她在特寫時的表情變化)。而主流表演方法演員在電影產業中之重要,是因為素人演員一來不可能占據大部分的商業製作演出,畢竟電影產業作為一種工業,註定是由穩定且量產的主流商業製作作為產業的核心;且素人本身的不穩定性往往更需要鏡頭和剪接的掩護,因而造成拍攝過程的不確定性。此外,孫藝真作為南韓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演員之一,就個人目前所看過她參演的作品而言,也足以相當程度呈現出南韓電影作品的趨勢變化。

例如她早期的作品:2003 年的《緣起不滅》以及 2005 年的《外出》,和許多其他亞洲經典電影形成了蠻有趣的對照。《緣起不滅》的情懷和台灣的《滾滾紅塵》(1990)相近(最吃驚的是連顯得過時而難解的糾結都很像),《外出》則是在題材上和日本的《失樂園》(1997)相近;但這兩部作品在敘事邏輯上卻都比另外兩部清晰。《外出》的設定是一對偷情的男女出車禍後,各自的配偶在病房相遇後所產生的火花;《緣起不滅》則是透過孫藝真一人分飾母女二角,宛如岩井俊二《情書》中的呼應手法,來呈現出不同時空下相近的少女情懷。透過刻意設定的對照組來建立對比和呼應,永遠是長片敘事邏輯脈絡的最保險操作方式之一。

從這兩部孫藝真最具代表性的前期作品,可以發現這些作品的優勢並不在於類型上的明確設定,因為兩者都是傳統路線的劇情片;但其在人物設定上都有明確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因此雖然作品年代都晚於台、日相近題材的作品,即便是刻意取材或參考,也可以視為是更進一步的「改良式」南韓電影作品。而這一點,或許就是南韓電影即便在走向類型的明確操作以後,相較於好萊塢的相近類型片,依然不會淪為次等複製品的關鍵之一。

之後,孫藝真的作品大多便開始都有更明確的類型設定或商業考量,無論是翻拍自日本小說的《白夜行》(2009)和《雨你再次相遇》(2018)、結合喜劇和驚悚類型的《我的見鬼女友》(2011)、《火燒 108 大樓》(2012)和《海賊:汪洋爭霸》(2014)則是典型的大場面製作,後者更顯然參考了《神鬼奇航》系列,並成為目前南韓影史票房第25名;《壞蛋必須死》(2015)則是中資赴濟州島拍攝的喜劇暨懸疑類型片。最後不得不提 2016 年的《末代公主》更是以南韓最具悲劇性的皇室成員之一「德惠翁主」為題材的歷史大片。

從以上的列舉可以發現,南韓電影的操作除了明確的人物設定對比,之後更是開始有意識地結合不同類型,哪怕像是喜劇結合驚悚這種可能有潛在衝突的類型,基於商業考量也會被優先製作;這也是為何那些能把觀眾吸引進戲院的聲光效果大片,也開始如雨後春筍出現。

因此,孫藝真的電影戲路從她早期年輕時的清純形象衍生出的傳統劇情片角色一路轉變;一方面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必然得拓展戲路,另一方面是隨著南韓電影產業的發展,也開始有愈來愈多截然不同的角色可以嘗試。

儘管這些嘗試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因為複合類型的操作一開始就是以市場而非寫作上的邏輯為核心出發點,畢竟傳統劇情片佳作早已汗牛充棟,在舊課題上有新突破往往是最難的。然而,由於電影工業必須量產,而賣座與否又和劇本完成度高度(但不完全)相關,所以這些趨勢所衍生出的角色需求,對孫藝真身為南韓當家花旦之一的戲路發展,大體而言確實是好的。

然而,市場的考量不會百分之百和藝術性合拍,儘管電影工業的邏輯確實是工業愈健全,獨立製作愈有從工業中衍生的資源可以利用。個人認為絕對是孫藝真最重要作品之一的《末代公主》就是明證。此劇其實可以視為南韓版的《王冠》(Netflix 影集),因為德惠翁主和伊莉莎白女皇在歷史上都是十分特殊的角色,而在性別歧視尤其嚴重的南韓,這樣的角色雖然具有歷史上的重要性,但由於該人物在歷史上的被動性,因此難以操作成南韓電影最常見、震撼人心的歷史人物玉石俱焚路線,使得資金來源無法獲得投資方青睞,最後是由孫藝真自掏腰包填補資金缺口,才得以拍攝完成。

末代公主_5
《末代公主》講述朝鮮大韓帝國的德惠翁主顛沛流離的一生。(CATCHPLAY+ 線上影劇平台)
末代公主_4
《末代公主》講述朝鮮大韓帝國的德惠翁主顛沛流離的一生。(CATCHPLAY+ 線上影劇平台)

南韓電影深入而獨特的題材,儘管是建立在理性計算的設定之上,而理性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自我批判,所以南韓除了連獨特的社運題材電影都可以量產之外,國內性別意識再低落,也依然能夠拍出像是《82 年生的金智英》這樣的作品。

但理性批判有時卻依然不得不向現實票房考量低頭 ——《82 年生的金智英》能被拍成,必然也和原著的熱烈反響脫離不了關係,且演員出資補足資金破口終究不會是常態。

反觀台灣歷史所孕育出來的民族性,也許無法讓台灣電影的主流風格,做到像南韓那樣可以熟練地操作玉石俱焚的路線,來同時滿足作品的戲劇性和寫實感。但理性所下的結論,既是出自有限的人類,終究會有所見亦有所蔽;也因此,透過精準的市場定位避免資金缺口,依然能拍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王冠》或《末代公主》,這未嘗不是台灣影視產業可為之努力,且有別於南韓的終極目標之一。

末代公主_3
《末代公主》講述朝鮮大韓帝國的德惠翁主顛沛流離的一生。(CATCHPLAY+ 線上影劇平台)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