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Design Award 為日本產業界帶來轉型契機

2017 年日本國內規模最大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以下簡稱 GDA)於日前落幕,此獎項每年秋天公布,評選過程中先選出當年度得獎作品,再從中選出 best 100 後,再選出金獎與數個特別獎,並於頒獎典禮時,由評審與受邀觀禮設計單位在現場聆聽數個大獎候補上台發表設計概念後,直接現場以G-MARK金幣投票選出該年 GDA 設計大賞,現場典禮氣氛莊嚴外也頗具娛樂性。今年經由兩輪投票後,由改良式直管薩克斯風「Venova」擊敗無導線心律調節器「Micra」,獲得 2017 年 GDA 設計大賞。副審查委員長柴田文江表示,日本產品設計低迷許久,過去幾年獲獎的日本作品有許多都是無形物的制度或平台,最近日本經濟景氣復甦,許多產業開始開發新的產品,今年大賞由原創性極高的設計產品類獲得,讓她備感欣慰。

GDA04
獲得 2017 Good Design Award 大賞的作品「Venova」。(圖: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
GDA06
大賞得主設計出「Venova」的設計師辰巳恵三(中)。(圖: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

G-MARK為產業把守設計基準線

成立 60 餘年的 GDA 在日本國內設計師的口中俗稱「G-MARK」,此充滿榮耀意義的勳章 LOGO 由已故設計大師龜倉雄策所設計。此獎項制定的契機其實來自於 50 年代歐美諸國抗議日本出口商品的設計模仿問題。1951 年起,當時日本家電大廠 Panasonic 率先成立設計部門,東芝於 1953 年時也相繼成立,讓設計成為產品開發的核心,只是早期尚未有注重專利與原創的概念,因此家電大廠也會模仿好的歐美產品來生產,並輸出海外販售,因此引發英國、美國、德國等國抗議,甚至演變為外交危機。為防堵工業設計在日本急速發展後產生的仿冒弊病,日本政府率先實施了出口檢查與設計專利登記與認可制度,1956 年在特許廳內設置了「意匠獎勵審議會」(設計獎勵審議組),此時英國成立了「工業設計委員會(CoID)」,開始實施優良設計商品的評選,讓設計成為經濟與貿易發展的核心,帶動世界各國設立設計獎的風潮;加上日本國內開始增加了許多自發性的國際設計交流、亦或是在百貨公司展覽優良設計商品。幾股時代潮流交纏引爆日本政府對設計的高度重視,於 1957 年由日本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主辦,以建築師坂倉准三為評審委員長,開始評選「優良設計商品」,獲得肯定的產品能使用「G-MARK」標章,讓出口到海外諸國時販售時能有一個政府核可的品質背書,藉以推廣產品,這也是 GDA 最初的雛形。

GDA01
2017 所有獲獎作品。(圖: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

連「無形物」也是授與獎項的對象

「優良設計商品評選制度」成立初期為加深國內民眾認知度,主要由數十位審查委員主動推薦,當時甚至需要到處探訪企業才能挖掘出好設計,1963 年後轉為公開徵件,逐步調整評選制度,1967 年後評選基準從單純追求機能轉換為追求商品的整體品質,包含造形美、原創性等諸多條件,讓日本國內諸多企業開發的產品視獲得此標章為最高榮譽,也讓當時許多因熱賣而被其他廠商參考致敬的產品在獲獎之後開始有了知名度,逐漸遏止市場亂象。舉例來說,大同電鍋的前身——東芝電鍋早期熱賣後引起廠商爭相模仿,許多致敬產品紛紛出籠,瓜分了間熱式電鍋的市場大餅,後來東芝電鍋獲得 G-MARK 肯定,提升了產品認知度後才讓其他「分身」逐漸消失於市場。1974 年開始,由現在的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設計振興會接管 G-Mark 評選業務,並於 1994 年廢除「優良設計商品評選制度」,改稱「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將評選重點從「優良產品」轉換到「設計概念」,不只是「有形」的立體物,也給予「無形」的設計領域肯定。1997 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讓世界設計趨勢開始針對「環保」、「通用」、「永續」等關鍵字發展, GDA 開始新設相關的特別獎,試圖引領日本國內設計發展風向。

GDA02
具有教育意義的金獎作品之一「便便漢字教材」已在日本造成熱賣與討論。(圖: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2000 年之後由於網路環境快速發展, GDA 也逐漸為其他國家注目,來自日本以外國家的報名增加,世界邁入一個分眾時代帶來的是價值觀的多元呈現, GDA 因應這樣的時代潮流重新檢討授獎方針,從關注「產業面」發展轉向於站在「生活者」角度思考,授獎類別整理成「身體、生活、產業、社會」等四大領域,另外也重新聚焦授獎方針,以「人性(Humanity)、真實(Honesty)、創造(Innovation)、魅力(Esthetics)、倫理(Ethics)」做為整個獎項發展的核心關鍵字,不管是有形的產品、建築、印刷物或是無形的制度、平台、服務等,針對評鑑對象內容的設計核心給予正當合理的評價。2013 年開啟對話式審查方式,日本及海外評審地區邀來通過初選的作品現場陳列實體進行複審,候選者們能向眾評審們直接說明作品的想法。

為了讓每年評選出來的作品都能具有引領當代設計潮流與達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上至審查長,下至一般評審每連續擔任三年就必須至少得「休息」一年。近期為了募集海外設計作品投件,除了到日本以外的國家舉辦徵件說明會,也會邀請其他國家的設計師加入當地評審內容,原因在設計來自於當地文化,有了當地評審加入能更客觀地選出值得被肯定的作品,像去年的台灣區評審有謝榮雅、王千睿加入陣容,今年則有聶永真、龔書章來協助評選,每三年循環一次的評審機制讓 GDA 能有最當代的設計視角來審核。

GDA03
用來投票 Good Design Award 大賞的金幣。(圖: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

 GDA 目前得獎率約為報名總數的三分之一,審查重點以四大軸向為主,除了一般設計獎項也會注重的「使用者經驗/設計魅力(人類)」、「嶄新技術與材料的應用(產業)」之外,也注重是否設計上能永續發展/能對社會提供新的價值觀(社會),最有意思的是,與藝術界的邏輯相同,在意是否有延續過去的脈絡甚至基於中長期觀點提出持續性高的方案(時間)。這些評審重點不僅表現出 GDA 本身視角的獨有性之外,也能理解他們不拘泥於設計領域及是否有實體的背後原因。設計振興會更希望有朝一日來報名的所有設計作品都能獲得 G-MARK 的肯定,如有這麼世界大同的一天, GDA 也就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

「發現」—「共享」—「創造」

G-MARK 在官網中這樣描述自己:「Good Design Award並非只是『評選卓越設計』的制度,而是和參賽者一起合作找出新的『發現』,進而創造出和次世代社會間之連接的一種機制。」在過去物資缺乏的時代,只要產品具有良好的機能、簡潔的外型、容易使用的介面與適當的價格等特色,多半都能獲得市場的正面迴響,也能獲得設計獎的肯定。但隨著進入大量生產與消費的工業社會,物資逐漸飽和之後,除了開發新產品也必需要重新思考產品設計與社會、及世界連結的關係。藉由獎勵有形與無形的實際物件與制度, GDA 期待能從這些作品中找到能引領下一個世代設計的關鍵字,並透過此獎項平台與消費者「共享」設計資訊,期待這些關鍵字未來能成為啟發全新設計的火種,「創造」出更美好的時代。

2015 年就任正副評審長的永井一史與柴田文江曾提到,近年來橫空出世般的設計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設計師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細膩的觀察與貼心為各種場合量身訂做,擁有各式各樣目的性與價值的設計成為一個集合體,為這個社會提供更多元的未來想像。他們甚至提出了「聚焦問題點(Focused issue)」的議題式討論,每年提出數個從作品中看到的趨勢,並邀請幾位專家來針對這些趨勢做討論。2017 年提出了八個方向,共生社會的構築、社會基磐的進化、地域性的育成、安心的創出、學習的充實、勞動方式的改革、生活價值的發現、尖端技術的展開。這些議題的討論可看見 GDA 並不只是著重於「設計」帶來的美好,更希望將視野拉高至對社會改革的面向,希望能有更多年輕創意人產生共鳴,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

我認為提升未來設計環境的希望在教育。針對「學習的充實」提出建言的設計評論家——藤崎圭一郎指出,學習並非被動地接受教育制度,而是個人能主動地與社會產生關聯,從中獲得知識的累積。每個人從自己的個性出發,主動地學習各種自己有興趣的知識,累積而成的力量就能成為創新與創意的源頭。而社會也必須成為一個能夠包容這些創意工作者試著衝撞傳統觀念的容器,眾多個人不同程度的飛躍就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燃料。

台灣目前設計類最高榮譽類的獎項當屬金點設計獎,不過以官網呈現的資料看來,仍停留在「獎勵優良設計作品」的階段,其實設計來自於文化脈絡傳承與生活經驗累積, GDA 有別於其他世界知名設計獎項,將焦點放在如何以好的設計概念刺激產業經濟結構,推廣地方文化,並跳脫有形與無形的框架,從給予獎項榮譽進一步找尋社會改變的契機;希望在台灣不久的將來,設計的概念慢慢普及化之後,不僅是民眾、設計師們也能重新思考所謂「設計」的定義,退一步將視野擴大至社會、甚至是世界,用設計點亮台灣。

GDA05
獲得 2017 Good Design Award 的台灣設計師們。(圖: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